改革开放40年|那一年,灞桥正在发生改变

2024-12-27 0:54:13 体育 facai369

改革开放40年|那一年,灞桥正在发生改变

1978—2018 四十载春秋 沧海桑田,华夏巨变 一代灞桥人的成长 一代灞桥人的记忆 那一年,改变正发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1979年:开放集市贸易 1979年3月,开放灞桥镇、新筑镇、高桥、狄寨等集市贸易。集市上,卖衣服鞋帽的、日用百货的、木器家具的、瓷器盆碗的、各种家电的、风味小吃的,还有文艺表演……形成了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集市贸易的开放,对于以商促农,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联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0年:恢复灞桥区建制 1980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区建制,成立人民政府,下辖10个人民公社和1个街道办事处。4月1日,灞桥区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4月10日,区社两级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在区试点工作开始。 1981年:美国总统卡特参观半坡博物馆 1981年10月,美国总统卡特和夫人参观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史前遗址博物馆,于1958年对外开放。半坡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考古学家在此挖掘出大量石器、陶器、房屋遗迹与墓葬,其中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最为大众知晓的出土文物。 1982年:全面推行“包产到户” 1982年,灞桥区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灞桥区的全面推行,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辖区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深刻变化。 1983年:修建灞河新桥 1983年10月,陕西省交通厅开始修建西安至潼关路段灞河新桥。该桥建成后,灞河老桥改为单行桥,大大缓解了灞河老桥交通压力。老灞桥,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隋开皇三年置南桥,即今灞桥。清同治年间改建石桥,旁设石栏。1958年在原址建成钢筋混凝土桥,计长400米,宽7米,两侧栏杆高1米,安装了路灯。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将各公社改为乡,全区建立9个乡人民政府和纺织城街道办事处。其中,纺织城街道是当时西安人口数量最多的街道,区内企业发展迅速,产品遍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区。如今的纺织城作为西安市东郊的一个现代化城市,城市功能完备,现已发展成为集商贸、电子、现代服务、高端金融、邮政通讯、健康医疗、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1985年:区射击队打破亚洲纪录 80年代以来,灞桥区以群体、训练、竞赛为中心积极展开活动,通过召开运动会,举行各类比赛,直接推动中小学体育活动不断发展,同时也培养一批体育尖子,为国家输送一批优秀运动员。1985年5月,区业体校输送到陕西省射击队的队员张东在全国第一届青运会上,为陕西省夺得两块金牌并打破亚洲纪录,展现了青少年杰出的体育创造才能和奋勇进取的精神风貌,灞桥区获得了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 1986年:“灞柳文学学会”成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出现新的繁荣,灞桥区域内逐渐成立各种民办文学艺术创作组。1986年1月11日,“灞柳文学学会”成立,会员53人。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兼名誉主席。同时,区、乡、村文化馆、站、室三级文化网逐渐成熟,多项文化活动在区域内开展,锣鼓大赛、民间社火表演、戏剧表演、文艺汇演等,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1987年:向阳公司41所迁往洪庆 1987年2月,国家航天工业部向阳公司41所由蓝田县辋川迁往洪庆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41所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突出、技术水平领先、集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与设计为一体的专业研究机构,是国家一类专业研究所,拥有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988年:兴办西安东方乳品厂 1988年5月,新合、新筑、水流3乡奶牛协会与高陵县耿镇奶牛协会、临潼县西泉乡和斜口镇奶牛协会共同组建跨县区的奶业生产联合体——东方奶业开发集团,合股兴办西安东方乳品厂。乳品厂产品销售以西安为中心,覆盖全省,产品远销上海、湖北、甘肃、山东、河南等地。2005年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百佳先进单位”,并因在西部大开发中成绩显著被授予“西部开发优秀创业奖”。 198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 1989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抵陕考察期间,视察了国棉五厂、西北第一印染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陕西建设“军工工业基地”、“煤炭工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等产业基地。“一五”期间,国棉三厂、国棉四厂、国棉五厂、国棉六厂、西北第一印染厂等大型纺织企业相继在灞桥纺织城建成,由此形成纺织工业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纺织城逐渐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重镇,成为当年的“时尚之城”,被誉为陕西的“小香港”。 1990年:开展“迎亚运、创建卫生城市”活动 1990年,在全区开展“迎亚运、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宣传贯彻《卫生城市标准》、《西安市市容卫生管理暂行条例》和《西安市市容“四自一包两禁止”管理办法》等法规,重点整治了“三街一线”(纺正街、灞桥街、十里铺街、迎宾线)及主要干道的大环境卫生,对沿街单位门面、墙壁进行了刷新,对花坛绿篱等公共卫生设施进行彻底整修,使城市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1991年:万寿北路批发市场开业 万寿北路批发市场于1991年初动工修建,12月31日正式开业。市场占地 1.6 万平方米,中心建有7个交易大厅,可容纳1000多个摊位。周围建有255间门面房,设有库房、旅社、食堂等。场内水电设施齐全,程控直拨电话可与全国各地互传信息。市场以批发中药材为主,吸引了广东、福建、上海、四川、甘肃等10多个省、市的国有、集体、个体中药材客商5000多户到此营业。至1992年成交额达5400余万元。 1992年:成立浐河经济开发区 1992年2月,省政府批准成立浐河经济开发区,这也是灞桥实施的第一个开发区建设。开发区规划3.86平方公里,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三产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发展和谐社会、加强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采取环境招商、诚信安商、服务留商和以商引商等多种途径,不断引进大规模、高科技项目,助力灞桥经济发展。 1993年:参加“93香港——西安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 90年代以后,灞桥区招商引资视野逐渐扩大,不仅“请进来”招商洽谈,还主动“走出去”,参与省内、省际的各类经贸洽谈与招商推介会。1993年5月28——6月6日,灞桥区参与“1993香港---西安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共成交项目11个,投资金额1781.9万美元,引进资金969万美元。 1994年:发现古灞桥遗址 4月8日,古灞桥遗址被发现。经相关专家鉴定,发现的桥墩是建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的我国现存时代最早、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拱桥。在桥拱腹中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时期的填充物,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史、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价值意义非凡,于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当年国家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1995年:灞桥区中学生锻炼基地建立 1995年5月18日,灞桥区中学生锻炼基地建立,组织安排全区各校高、初中学生分批到基地参加劳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锻炼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全国第一所中学生锻炼基地。 1996年: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996年,灞桥区按照 “正确引导,择优扶持”的方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资金协调、 享受贴息、用地审批、项目申报等方面与集体企业一视同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经营改革。经过十年的鼓励与扶持, 到2005年全区中小型企业中, 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达5088个,占 87.8%。“十一五” 期间,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1997年:新筑灞河大桥建成 1997年7月,新筑灞河大桥建成。大桥全长486米,宽11米,东起灞桥区新筑镇与水流乡交界处,西接未央草滩镇。新筑灞河大桥的建成使西安国际机场成为近邻,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和西闫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和西滨大道及杏渭路相接,给灞桥北部地区创造了优越的大交通环境,为北部地区三个乡镇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 1998年3月,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一经发表,便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评论家认为,该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国家教育部将其书《白鹿原》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1999),并被中国出版集团列入“中国文库”系列。 1999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 灞桥区以“科技兴区”理念为主导,在科技管理方面先后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全区科学技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以科技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999年12月,灞桥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 2000年:地方财政突破亿元 灞桥区严格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培强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推进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2000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同年,灞桥区设立公共财政预算,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的支出,让广大市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1年:灞桥区纺渭路竣工通车 2001年7月,灞桥区纺渭路竣工通车。道路全长17.89千米,路面宽12米,是区内第一条自行设计、自行投资、自行组织施工的沥青混凝土公路。地处灞桥区南北中轴地带,连接20余个行政村,沿途与华清路、灞耿路,绕城高速、西闫高速、潘迁路、草临路相交。对改善南北交通与物资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招商引资机制调整 2002年,灞桥区投资服务中心与外经贸局合并,制定《灞桥区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对项目引进与资金到位分别作出考核奖罚规定,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灞桥区紧抓“一号工程”,全面推进“三带六板块”发展,坚持片区化招大商,针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主动上门推介,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指标情况持续位列全市前列。 2003年:抗击非典 2003年4月上旬,全国出现“非典”疫情。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深入灾区和病人家庭,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抗击非典的工作之中,取得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 2004年:举办“西安灞桥区首届樱桃采摘节” 5月10—20日,灞桥区按照“以产业办节会、以节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席王街道西张坡村举办“西安灞桥区首届樱桃采摘节”,开展樱桃赏花、樱桃树认领、樱桃采摘、农事体验和民族风情体验等农家乐旅游活动,做大做强樱桃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采摘节期间,共迎接游客3万余人次,销售樱桃20多万公斤,总收入近340万元。 2005年:首届欧亚论坛在浐灞生态区举行 2005年11月10日至11日,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在成立不久的浐灞生态区成功举行,论坛永久会址也落户于此。灞桥不断加大浐㶚河的治理,为浐灞生态区的应运而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是西安市确定重点发展的“四区二基地”之一。其核心区主要位于灞桥行政辖区内。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在此地举行。 2006年:坚持教育强区加大教育投入 2006年,灞桥区教师南区住宅工程竣工,面积2.8万平方米,解决276 户教职工住房问题。自2005年灞桥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后,灞桥区不断完善辖区内教育事业,企办学校移交工作有序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全面落实,为农村学生减免费用873万元,被评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区。 2007年: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序幕拉开 10月,市委、市政府发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纺织城地区全面振兴”的动员令,全面拉开了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序幕。同年,唐华集团及其下属企业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政策性破产计划。破产工作正式启动后100天,在5家老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5家新企业。这标志着纺织城地区发展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也是西安纺织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008年:国际港务区成立 港务区项目由灞桥区于2006年开始规划建设,被省政府列为争取国家“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2008年划归市上,总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9平方公里,全部位于灞桥行政辖区内。港务区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创立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内陆港模式,成为省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经济先导区。 2009年: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 2009年6月,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示范区总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近五年,白鹿原管委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亿多元,新建园区道路40多公里,双塘路、东月路、二级路网相继建成通车,形成了“四条主干道、十条园区路”的路网骨架。建成了白鹿仓、四季蓝城体育建康小镇、秦灞庄园、葡萄主题公园、白鹿·云水台、白鹿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樱桃谷旅游环线等景区,每年吸引百余万市民前来观光旅游。2017年白鹿仓开业至今,接待游客1820万人次,总收入约3.3亿。 2010年:半坡国际广场开工建设 2010年12月23日,半坡国际广场——堡子村城中村改造安置楼开工奠基,拉开了西安东大门的堡子村转盘地区城市改造提升的序幕。目前堡子村地区建成了半坡国际广场,京都国际、华夏时代广场等项目,城市形象焕然一新,成为集商贸娱乐、星级酒店、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业中心,西安东部城市的商贸中心。 2011年:西安纺织集团新厂区主厂房开建 2011年3月16日,西安纺织集团新厂区主厂房一期工程在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占地580亩,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生产规模为20万纱锭,712台无梭织机及相关配套设备。新厂区主厂房项目的开工,标志着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改造战略的实施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经过三年零七个月的辛勤建设,2014年11月,西纺集团新厂区一期工程正式投入生产运营。 2012年: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开园 2012年6月6日,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公园遵循“尊重自然,高于自然”的原则,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公园已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被水利部命名为囯家水利风景区。 2013年:西安地铁一号线通到纺织城 2013年9月15日早10时,西安地铁一号线投入运营,全长约25.40公里,设19座地下车站。线路西起位于未央区的后卫寨站,东至位于灞桥区的纺织城站,将西安市东西中轴线上的三桥站、土门站、洒金桥站、五路口、康复路、长乐路等商圈紧密联系起来。西安地铁一号线的建成通车,使灞桥更紧密地融入大西安建设,对促进灞桥发展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014年:西安灞河新区管委会更名 2014年2月,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公室更名为西安灞河新区管委会。灞河新区包括纺织城核心区和拓展区,规划面积58.59平方公里。几年来,西安灞河新区管委会着力完善基础、做强板块、优化产业、提升形象,纺织城综合发展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示范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迁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首批“国家级城市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迁试点”,灞河新区被授予西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2015年:灞桥“358”人民调解新模式在全省推广 2015年9月15日,陕西召开全省人民调解“358”模式现场推进会,在全省推广灞桥区人民调解新模式。“358”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即巩固完善区、街、村(社区)三级调解平台和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实现人民调解与综治、公安、法院、信访和司法行政工作有效衔接,推进人民调解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形成多方参与、扎根基层的人民调解网络,努力打造“全覆盖”的多元化、专业化大调解格局。“358”人民调解新模式也被称为是新时期的“枫桥经验”。 2016年:新筑新合两街道整建制托管 2016年7月15日,西安国际港务区整建制托管灞桥区新筑和新合两个街道,托管面积88.4平方公里。港务区作为西安“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重要战场,是省市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平台。托管两个街道后,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第一大内陆港”建设,“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港务区已成为陕西探索内陆地区全面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试验田,西安市打造万亿级商贸重镇的核心承载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也被确定为第十四届全运会主场馆所在地,目前正在加快场馆建设。 2017年:全面推进“三大革命” 2017年,灞桥区紧紧围绕“建设宜居灞桥 打造最美城区”总目标,全面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和行政效能革命。全年累计投入3160万元,新建、改建厕所69座,建成一体化城市驿站5座。同时,灞桥区围绕让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目标,在全区范围深入开展“行政效能革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列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减少企业前置条件,并通过党员代办、5+2延时服务、容缺受理、预审批、上门办理、快递送达等方式,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2018年:堡子村盘道综合改造工程完工 作为灞桥区的东大门户和交通要道,堡子村转盘改造工程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4月,该工程全面竣工并对公众开放。地上交通、地下盘道、下沉广场等各项设施和服务功能、绿化、步道等均全面到位,新建成的堡子村交通枢纽不仅满足机动车通行、市民步行出行、商业购物、休闲健身等多种需求,更以时尚的面貌成为西安城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实施的长乐东路综合改造,纺一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让纺织城的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 一路征程 改革奋进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那一年的灞桥 你看到什么在改变 责任编辑: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