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到2028年,青岛科创“五大指标”力争翻一番

2024-12-26 14:17:52 体育赛事 facai369

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到2028年,青岛科创“五大指标”力争翻一番

原标题:到2028年,青岛科创“五大指标”力争翻一番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原标题:到2028年,青岛科创“五大指标”力争翻一番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出台 到2028年,青岛科创“五大指标”力争翻一番 科技型企业超过2.2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超过2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200亿元、技术经纪人超过3400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就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青岛从顶层设计出发提纲挈领,谋划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具体路径。日前,《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出台,明确坚持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保障,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为科技强国、科技强省建设作出贡献。 具体来看,《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青岛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大幅跃升,五个重点指标力争实现翻一番——科技型企业数量翻一番、超过2.2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翻一番、超过800亿元,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数量翻一番、超过2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一番、超过1200亿元,技术经纪人数量翻一番、超过3400名。整体来说,青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等榜单上位次前移。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加快引领产业创新”是《行动计划》重要内容,围绕引领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引领海洋产业走在前列等,《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四个“计划” 实施“强链计划” 聚焦制约产业升级、影响产业韧性的重大技术难题,围绕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0万元支持 实施“建链计划” 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需求,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0万元支持 实施“布链计划” 立足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中长期技术突破、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每个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 实施“海创计划” 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海洋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0万元支持,引领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前瞻布局海洋物联网、深海开发等未来产业 定方向: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 《行动计划》开篇明义,将“加快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放在了首要位置,围绕引领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引领海洋产业走在前列等出台系列举措,强链、建链、布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引领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实施“强链计划”。聚焦制约产业升级、影响产业韧性的重大技术难题,围绕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0万元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建链计划”。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需求,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0万元支持。同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引导领军企业开展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全方位推进行业赋能应用;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汇聚的专业园区,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实施“布链计划”。立足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中长期技术突破、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每个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要加强有组织的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通过市自然科学基金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分级分类支持,提升战略性技术储备。加快培育基因与细胞诊疗、深海极地开发等未来产业集群,打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海洋是青岛发展的最大特色。引领海洋产业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具体来看,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海洋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0万元支持,引领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前瞻布局海洋物联网、深海开发等未来产业。同时,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加速推进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实施“蓝色良种”培育工程,高水平建设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 促转化:从源头创新到产业落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既要面向“上游”促进前沿成果的产出,也要服务“下游”推动成果、技术的落地。面向“上游”,要建设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激发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具体来看,《行动计划》对实验室、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大科技技术设施建设等都提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 完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推进崂山实验室建设,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布局市重点实验室。其中,对新获批建设(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予牵头组建单位最高1000万元奖补,给予参与其他省市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最高300万元奖补;对“十四五”以来新批复建设(重组)的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的市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补。力争到2028年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分别超15家、70家、300家。 建好、用好创新中心矩阵,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省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统筹布局市级创新中心,搭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和省、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新获批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 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优势,强化产业技术供给、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在青设立以产业技术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建设,支持海洋科学卫星、极端海洋全向流场水池、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建设,推动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设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推进超算高水平运行。 面向“下游”,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融合。具体来看,《行动计划》从机制、服务、载体、应用等关键环节提供了保障。 从机制上进行突破,要完善科技成果跟踪对接机制,重点产业链“链长”跟进,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企业“出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完善成果转化联合支持机制,针对不同阶段科技成果精准制定“政策包”;完善科技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导向鲜明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探索开展科技成果持股改革试点。 推动产学研对接服务深化,要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成果分类施策、精准转化,每年遴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不少于10项、组织产业创新项目不少于100项、链接企业技术需求不少于1000项;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体系;高效运行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组织技术经纪人实训,健全技术经纪人常态化、市场化服务模式。 面向“中试”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全链条中试服务载体,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等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以最高200万元的奖补力度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探索产学研利益共享机制和“先中试、后孵化”等模式。 同时,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以每个项目最高200万元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示范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培育一批场景应用实验室,支持生命健康、现代农业、城市品质提升等领域技术成果示范应用。 抓重点:关键群体增强发展后劲 要发展,就要抓住关键主体、突出核心群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体的“执行者”。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行动计划》对培育科技企业、激发创新活力进行了详细的谋划。 面对领军企业,要支持其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鼓励其发挥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采取“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模式,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 整体来说,要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以每个项目最高100万元的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方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首次认定的高企给予最高10万元奖补,对再次认定的高企给予最高5万元奖补;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参与工业强基、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并推动“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和场景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卡位入链”。 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还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投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于民营企业,则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民营领军标杆企业培育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同时,要加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联动,引导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市场、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密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体系、用好创新人才,可以为创新发展夯实基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加大引才力度,《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依托各类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企业,集聚国内外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重点产业链遴选一批优质企业,对引进的高端研发人才给予薪酬补贴、猎聘补贴、按薪定才等专项政策支持;聚焦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人才,拓宽招引渠道,强化安居保障,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增加育才强度,《行动计划》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未来之星”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两院”院士后备人选、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的后备人才予以专项支持;支持驻青高校等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加强相关学科专业设置,结合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培育引进一批能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赢得未来发展优势的人才及团队,为重点产业发展精准“供才”。 引育人才的最终目的是用好人才。发挥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作用,《行动计划》提出,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头部企业给予人才政策定制权;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到产业链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鼓励企业工程师到高校院所担任“产业导师”;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任务。 两手硬:“软硬兼施”筑牢创新后盾 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科技创新“见实效”,《行动计划》兼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硬支持”和厚植创新沃土的“软服务”,“软硬兼施”筑牢创新发展的后盾。 《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首先要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要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元化方式,撬动企业、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创新;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设立市级科技股权投资专项,给予最高1000万元股权投资支持,形成“看得准、投得进、退得出”的股权投资机制;安排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转化资金,由政府领投,投资金额不设上限;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模式;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 其次,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研发投入强度高、额度大、增速快的企业,根据企业规模、研发投入增量,按规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进大型仪器等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创新券购买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 同时,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鼓励创投风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制定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布局建设科技金融特色机构,打造特色金融产品,对通过投(保)贷联动业务获得贷款和符合科技金融政策补贴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的贴息贴保等奖补;建设一批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基地,对建设成效显著的给予最高50万元奖补。 只有在开放、包容、和谐、有序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行动计划》多措并举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例如,健全“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探索“里程碑”式管理;对全市紧迫性重点工作和突发性科技需求快速组织实施技术攻关专项;完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引导智库参与科技创新重大决策,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再如,通过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加强青岛知识产权法庭建设、打造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等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行动计划》提出,因地制宜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服务保障配套的多维度创新创业生态。围绕高校院所集聚区域,按照“产业+学科”模式打造国家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围绕城市更新区域,规划建设创新街区、城市“硅巷”和创业社区,打造“无边界科创园”;围绕“科技楼宇”密集区域,打造“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相互配套的综合体…… 在全市范围内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行动计划》还强调,要依托崂山区至青岛蓝谷沿线等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区域,建设“青岛科创大走廊”;统筹推进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一体化发展,突出“一区一特色、一园一品牌”,支持企业聚焦本园区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攻关。 在全球范围内凸显“国际范”,《行动计划》提出,要进一步放大青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气质,鼓励推进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发挥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力;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参与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整体来看,《行动计划》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描绘了未来五年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决心:要持续推动资源向创新集聚、政策向创新倾斜、力量向创新汇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