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的国学馆基地(二)

2024-12-26 11:58:46 体育赛事 facai369

7月20日,今天阴天,很适合徒步。早餐后我们又开始穿越时空,去唐朝和五代十国转转……

7月22日,通过几天时间的照片整理和资料查询,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今天终于完稿,给自己留个纪念吧!

唐朝

李世名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武则天

武曌[zhào][1](624年-705年12月16日),一般被称为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164]

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成为“二圣”,参预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在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朝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降睿宗为皇嗣,建立武周。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同时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用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平定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她所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环节[166]。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今已佚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20]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2]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武则天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太祖朱温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5日-[110]912年7月18日),唐僖宗赐名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后梁开国皇帝。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

后唐庄宗

李存勖(885年-926年),小名亚子,生于晋阳(今太原南晋源镇),沙陀族人。晋王李克用之子。五代时后唐皇帝庄宗。后唐开国皇帝。

后晋高祖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沙陀族,太原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后汉高祖

刘知远(895年-948年),即位后改名刘暠,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汉开国皇帝(947年-948年)。

后周太祖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1]邢州尧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人。[2]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顺州刺史郭简之子。

十国

宋朝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2]。涿郡人[3](一说保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苏东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金朝

辽朝

六盘水的国学馆基地(二)

辽朝皇帝谱

蒙古国

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12]-1227年8月25日),尊号“成吉思汗”(传统蒙古文: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拉丁蒙古文:Činggis Qaγan;西里尔蒙古文:Чингис Хаан;英文:Genghis Khan),蒙古族乞颜部人,生于漠北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大蒙古国可汗(1206年-1227年8月25日在位),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元朝

明朝

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2]),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朱元璋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18],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1]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坖(又作“朱载垕”,详见人物争议目录,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号舜斋,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7年2月4日—1572年7月5日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为孝恪杜皇后。

神宗朱翊钧

朱翊钧(1563年-1620年),自称禹斋,庙号神宗。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母为贵妃李氏。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6岁被立为太子,并于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即位。因明王朝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危机四伏,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其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朱翊钧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后因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后金政权建立,并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朱翊钧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病死,葬定陵。

朱翊钧在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促使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其由勤变懒,加之沉溺酒色、财货的病态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后人评论朱翊钧“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但朱翊钧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在骨干朝臣的辅助下,明朝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颓态,且明朝万历年间先后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1582年9月7日-1620年),即明光宗,明神宗朱翊钧与孝靖皇后王氏之子,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朱常洛生母王氏出身低微,且一直不为明神宗所喜。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驾崩后,正式即位,年号泰昌。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但因其“惑于女宠”“导以荒淫”。于泰昌元年(1620年),病中服用内官崔文昇所进之“红丸”后驾崩,享年38岁。

朱常洛数十年间饱受神宗的漠视与郑妃一党的欺凌,战战兢兢的人生更使其形成了懦弱阴柔的个性。直至继位为帝之时仍受郑妃与李选侍的影响和控制,这为后来的“红丸案”“移宫案”埋下了伏笔。他的离奇暴崩也为其子明熹宗朱由校留下一个剑拔弩张、分崩离析的统治集团。《明史》曰:“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明光宗朱常洛和孝和皇太后王氏之子。中国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朱由校性格荒唐怪异,耽于逸乐,无心朝政。他一生重用阉党,致使乳母客氏与魏忠贤专权,祸国殃民。朱由校在位期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辽东边境的危机也愈发紧迫。[70]朱由校重用东林党人,并下诏为张居正等罪臣平反,录方孝孺遗嗣,优恤元勋,给予祭葬及谥号。这些措施使得天启初年一度出现“东林势盛,众正盈朝”的政治局面。朱由校虽然没有接受皇太子、皇太孙或藩王级别的皇室教育,但他并不是世人所传的“文盲皇帝”。

朱由校一直坚持参加经筵日讲,且具备相当的政治与文化素质,对于客氏、魏忠贤一党的活动也有所警觉和防备。1625年5月,朱由校于游玩中落水,遂至惊吓成疾。1627年5月,旧疾复发,是年驾崩,年23岁。


思宗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1]),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

郑和航海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5]。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清朝

清朝

顺治皇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满语:ᡶᡠᠯᡳ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初名方喀拉,自号臆庵道人。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

康熙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自号体元主人,[153]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144]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145]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雍正皇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曾自号破尘居士、圆明主人,[109]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乾隆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185]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弘历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1]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2]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169]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106][107]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3]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嘉庆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820年),即清仁宗、原名爱新觉罗·永琰。乾隆帝弘历第十五子,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中国清代第七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

道光皇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清仁宗嘉庆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咸丰皇帝

咸丰(穆麟德:gubci elgiyengge,太清:gubqi elgiyengge;西里尔字母: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为清朝第九位、清军入关后第七位皇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年号,后来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沿用,直至改元。

同治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清朝第十位皇帝(1861年—1875年在位),清入关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41]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

光绪皇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为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其母为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之妹)。

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1],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2]明平国公郑芝龙长子。[39]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36]

郑成功早年甚为隆武帝所器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人称“国姓爷”。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起兵抗清。后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率部数创浙闽粤清兵,屡拒招降。曾两次派兵与张名振合师北上入长江,并与李定国通声息。永历十三年(1659年),亲与张煌言合师北入长江,破瓜洲,下镇江,围江宁,清廷震动。旋因连胜轻敌,战败撤回思明州。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军二万人出厦门,经澎湖,直达台湾鹿耳门,围赤嵌城,败荷兰援军。次年,荷兰总督揆一降,遂复台湾全岛,以赤嵌城为东都,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旋病卒。[39]

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42]并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屯田开垦,发展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43]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44]郑成功纪念馆陈列其诗作及其手书、《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奕图》《海上见闻录定本》、延平王户官杨英的《先王实录》以及《稗海纪游》等,其中《海上见闻录定本》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钱学森

钱学森(英文:Qian Xuesen[134],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日晷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