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朝晖
从1994年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引入国内分账放映起,关于引进大片究竟将“激活”还是“毁灭”中国电影,持续数年都是圈内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一部部好莱坞巨制,凭借惊人的视觉效果、紧凑的剧情设计以及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赢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拥护,一度霸占中国年度票房榜单前几位。
如今回头看,进口分账片及其商业化模式并非“引狼入室”,而更像是“鲇鱼效应”,即作为外来刺激,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模式的变革与转型升级。分账片进入中国的30年,也是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的竞合关系中获得成长并走向成熟的历程。
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国产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亮眼,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比连续多年高达80%以上……这不仅是国产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更是显著增强的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从好莱坞营销手段得启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电影市场,正遭遇着一段萎靡不振的艰难时光。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年票房竟然不超过10亿元。1979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还有293亿,而到1994年下降到了3亿。人们对于观影的消费,更多的来自于录像厅中的港台录像带。海外分账影片的引进,终结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1994年首部分账影片《亡命天涯》的引进,取得 2580万元的票房成绩,刷新了票房纪录。其后,《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巨制如潮水般涌入,以其磅礴的特效、紧凑的剧情、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一度占据了中国年度票房榜的半壁江山。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与消费能力的提升,好莱坞大片的票房神话不断被刷新。2019年,《复仇者联盟4》以超过42亿元人民币的惊人成绩,树立了好莱坞影片在华最高票房纪录。
国产电影迅速开始了对引进大片商业营销手段的模仿、学习与运用。在分账制引入美国大片的同一年,四部国产电影《红粉》《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按照引进大片的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结果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多年不遇的票房佳绩,与引进大片一起进入票房排行榜前十名。
当时,在武夷山举行的有19个城市电影公司参加的购片会上,《红樱桃》连一个拷贝也没有订出去,原因之一是它多达70%的俄语对白。但北京电影公司举办的首映权拍卖会得以让《红樱桃》复活——拍卖底价是15万元,最后由地质礼堂以52万元夺得独家超前首映权,超前上映10天的票房收入70万元,加上后续10天公映,总票房是130万元人民币,超过了进口大片的影院单片票房纪录,并且带动了北京和全国的《红樱桃》卖座热。《红樱桃》在广州票房是237万元,超过1995-1997年的所有美国大片。
引进大片也为中国电影市场对电影发行放映档期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启发。1995年大年初一,成龙的《红番区》第一次引入“贺岁档”概念,最终在全国得到了9500万元的票房。经过连续三年的启蒙与熏陶,由冯小刚导演的喜剧片《甲方乙方》在1998年元旦上映,继而在全国创下3300万元的票房佳绩,成为当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此后一发不可收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冯氏喜剧片成为贺岁档中的佼佼者,继而成为中国电影银幕上贺岁片的代名词。贺岁档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收获高票房的最重要来源,不仅进口大片争抢这一黄金档期,国内的许多导演也纷纷在元旦、春节这一节日扎堆的时间档推出自己的作品。
好莱坞大片《珍珠港》对暑期档的开发也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暑期档由此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被开发的又一个热点所在。随着中国电影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型,档期概念日趋成熟,对档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深入、到位,继贺岁档、暑期档之后,情人节档、五一档、国庆档等特色档期也陆续被开发出来,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节节走高的动力之一。
体制机制不断革新完善
作为中国引进国外电影的一种经济模式,分账片不仅承担了对外开放的功能,也照亮了中国电影深化推进市场化的自我革新之路。一系列相关的机制体制的改革,皆由此而生。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电影在进口大片的挤压下,在即将入世及入世后如何应对全球化格局中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拷问下,酝酿并演绎了一场新世纪的奋起直追。
电影制作领域,国有电影制片厂曾是内地唯一有权拍摄故事片的机构,全国总共16家。上世纪90年代初开启电影市场改革后,民营电影公司通过与国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方式,参与到电影的制作环节。不久之后,各地电影制片厂相继改组为电影集团,自负盈亏,与新兴的电影公司竞争市场。
国产电影发行权1993年被下放到制片厂与省市级发行公司手中,不再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1995年,权力进一步下放,制片厂可与任意发行公司合作,打破一个地区的发行由一家公司垄断的局面。1999年,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北京博纳成立,标志着发行开始市场化。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行“以院线公司为主体的发行放映机制”,加上2001年12月18日颁发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实施细则》,为后来全国范围内的电影院线制改革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制度基础。2002年6月1日,全国首批 30条院线正式成立。
院线制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大家都有选片、购片的权利。可以说,院线制改革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窗口。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迈出了最为实质性的一步。
随着制片、发行和放映的市场化推进,中国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体系在2000年后逐渐形成。2018年12月,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对加快电影院建设发展、深化电影院线制改革、加快特色院线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年来,我国银幕数始终位于全球榜首,为支撑起庞大的电影市场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截至2024年1月底,全国共有营业影院14500家、银幕87082块。
完片担保制度,则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借鉴好莱坞的经验而进行的又一种探索。完片担保已成为好莱坞电影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尤其对于独立电影而言。只有购买了完片担保的电影才有可能从银行、保险机构这些偏好固定收益的金融机构融到钱,久而久之没有购买完片担保的电影逐渐从电影市场消失。而完片担保的出现又进一步倒逼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标准化与工业化。
2016年,一家名为和力完片的公司完成了中国本土完片担保的第一单《雪暴》,成为中国第一家“吃本地螃蟹”的完片担保公司。首部接受中国落地化完片担保服务的国产电影,由太平洋保险公司出具保单。
经过8年的探索,今年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来自影视投资发行公司、银行领域、保险领域、风控平台的代表,共同成立影视金融专委会,合力搭建了中国本土影视的完片担保模式。
中式商业大片实现逆袭
随着一部部海外大片的引进,中国的观众也逐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观看电影的审美标准。这也促使国内电影制作者在创作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开始借鉴好莱坞的拍摄手法,融入视觉特效与丰富的叙事方式,加快了对商业大片的探索。
2000年最重要的引进片是李安的《卧虎藏龙》。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李安都凭借此片技惊四座。张艺谋受到启发,筹资3000万美元拍摄的国产商业大片《英雄》在2002年底横空出世。影片云集内地和港澳地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尤其是在国际市场已经取得一定声望的李连杰和章子怡,并以与《卧虎藏龙》同样类型的古装武侠片样式加以包装。《英雄》上映首周票房即破亿元大关,最终以2.5亿元的票房击败当年所有进口大片,荣登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的宝座,全球票房高达14.5亿元人民币。美国的《华尔街时报》为此专门发表文章,称“《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
上图:被称为中国首部商业大片的《英雄》剧照。
此后,港资背景加上香港影人在商业电影制作与营销手段上的丰富经验与内地的人才及资源优势重新整合之后,扩大了内涵的国产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到增强,此后数年登上票房排行榜前十名的国产片多为两地的合拍片。《功夫》《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分别以1.7亿、1.56亿、1.2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占据2004年电影市场票房前三名,成为继《英雄》之后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又一奇迹。
在不少华语商业电影中,也开始邀请好莱坞的大牌明星参演。2012年上映的由伍仕贤自编自导的《形影不离》,就邀请了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等外籍影星联袂主演,是真正意义上首部邀请到奥斯卡影帝加盟的华语片。此外,小金人得主“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也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完成了内地银幕首秀;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也邀得两位奥斯卡获奖者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蒂姆·罗宾斯;《幸福卡片》中扮演有犯罪前科的澳大利亚资助人的,是曾出演《记忆碎片》《拆弹部队》《国王的演讲》等影片的好莱坞男星盖·皮尔斯……国内大导将奥斯卡光环所带来的宣传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据悉,《金陵十三钗》为克里斯蒂安·贝尔支付每天200万元的片酬,但张艺谋一再强调“物有所值”。
中美之间也曾掀起过“合拍热”,内地和美国制片公司共同投资、拍摄,版权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中国电影界来说,希望借助与好莱坞合拍的契机,扩大自身的文化影响,走上开拓海外市场之路。
如果说《亡命天涯》1994年引发的“鲇鱼效应”逼迫中国电影奋力自救自强、走上电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道路,那么经过30年的积累,中国电影业终于厚积薄发,国产主流商业大片不断涌现,不仅在影片内容、制作水准上奋起直追,而且在不同影片类型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动画片、动作片、悬疑片、科幻片在内的各种题材电影全面“爆发”,才有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红海行动》《长津湖》《热辣滚烫》等国产电影精品的票房大丰收。
上图:《长津湖》不仅是一部爱国教育的佳作,更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华语影史票房冠军,彰显了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与艺术性结合上的新高度。
相反,以好莱坞为主的商业类型片这些年却创新乏力,呈现题材同质化、套路化趋势,令中国观众出现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一些好莱坞商业大片要么靠视听刺激取悦观众,要么靠续集收割粉丝,难以打动中国观众,一些以往的大IP、大制作,越来越难在中国市场掀起水花,这也为国产片腾出了巨大票房空间。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海外电影讲述的终是“别人的故事”,他们难以拍出像《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这样的植根中国社会文化、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影片。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从业者更懂中国和中国观众,能够拍出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影片,能够讲好“自己的故事”。
自2020年以来,国产影片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比每年都超过80%。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近550亿元,其中83.77%为国产影片,全年电影票房排名前十全部为国产影片。今年截至11月27日,电影票房排名前十中,仅有一部《哥斯拉大战金刚2》来自好莱坞,排名第八。
在与好莱坞不断竞争合作的这些年,中国电影市场焕发出巨大活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票房第二大电影市场。而国产电影也没有被打垮,反而绽放更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对好莱坞大片的“反碾压”,实现了主场领先。
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影片已成为中国电影人的集体自觉。未来,“华莱坞”的中国电影也许还能作为别人的“引进片”走出去,持续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记者|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