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将临,银行理财产品扎堆发行。不少市民发现,有些银行推出的1个月左右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超过了3个月的收益,年化收益率能超过4%。但是在高收益的背后,“资金募集期”、“资金到账日”很可能会摊薄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如何购买更合算?专家建议不仅要看收益率,还要踩对点儿。
上周京津冀地区市民可购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除结构性产品外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9%,较上周下降0.03个百分点。
普益财富报告显示,上周预期收益率达5.00%及以上的产品共8款,其中2款为结构性产品;70%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00%至5.00%。
从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看,银行理财主打6个月以下期限的中短期产品。上周79%的产品期限在6个月内,其中69.2%的产品集中于3个月内。在市场总体投资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银行也承受着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不会把资金进行长期投资,因此供给的理财产品仍然以短期为主。
记者了解到,理财产品一般有将近一周的募集期,除少数银行在募集期给出活期利率外,其他银行理财账户资金在募集期间是没有任何收益的。
以一款银行发行的33天期限的理财产品为例,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2%,不过,按照规定,这款产品到期日为9月29日,但理财产品资金至少也得次日到账,而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从9月30日开始,该产品的实际到账日最早也要到10月8日。业内人士称,根据“理财收益及理财本金在投资到期日与资金实际到账日之间不计利息”,33天年化收益率4.2%和8天的“0利息”综合计算,实际收益只有3.38%左右。
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市民可以在产品募集期的最后一两天购买,最大限度缩短资金被占用时间。(记者熊焱)
作者:熊焱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