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体育现象研究
2024-12-27 23:58:22
体育赛事
facai369
1 对辽宁体育现象的界定
“辽宁体育现象”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有多种认识。其中两种观点比较被认可。其一,认为“辽宁体育现象”就是指辽宁作为经济落后省份,在竞技体育方面却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其二,认为“辽宁体育现象”就是指辽宁竞技体育多年保持“长盛不衰”的事实。
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说明了“辽宁体育现象”的部分本质,但都缺乏认真的调查与理论思考,虽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亦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性。
“辽宁体育现象”在时间层面的界限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到现在;空间层面的界限就是辽宁地区。
“辽宁体育现象”主要限于辽宁竞技体育成绩层面。实质上就是辽宁竞技体育成绩方面的事实,而不包括辽宁体育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
“辽宁体育现象”即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在经济实力相对下滑的态势下,其竞技体育达到顶峰并多年保持长盛不衰的事实。
2 “辽宁体育现象”与辽宁体育特色
有人认为,“辽宁体育现象”就是“辽宁体育特色”,这是不正确的。“辽宁体育现象”是一个历史意味的概念,而“辽宁体育特色”更强调是现在,强调时下辽宁体育的表现;“辽宁体育现象”强调是辽宁竞技体育的成绩表现,而“辽宁体育特色”则包括的内容较多,包括辽宁体育各个方面有特色的地方,比如训练机制、项目布局等方面。可以这样说,“辽宁体育特色”中包含“辽宁体育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辽宁体育特色都是辽宁体育现象,有的特色是现象,有的特色却是现象产生的原因。
3 辽宁体育项目布局
广东和北京长年的体育经费投入每年是辽宁省的4倍,上海、江苏和山东的投入是辽宁省的3倍。通过科学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和管理,发挥辽宁人体质特点,弥补与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经济强省(市)体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是辽宁竞技体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对辽宁体育的项目布局进行蓝图规划时,原局长崔大林提出,要针对辽宁人的体质特点优先发展对体能要求高的对抗性、耐力性项目。孙永言局长提出,在 2008年奥运会上,辽宁选手冲击金牌和夺取奖牌的重点项目是柔道、举重、乒乓球、田径、游泳、射击、羽毛球、女子摔跤、击剑、女排、女曲等项目,其中又以大级别、力量型、耐力型、长距离的项目为主。因为在我省取得的13枚奥运金牌中,这些项目占8块,占62%。这一规划无疑是正确的。
确保强项,大力烘托自己的“金牌项目”“精品项目”是辽宁体育在经济滑坡的情况下长盛不衰原因之一。
3.1 辽宁竞技体育项目的布局
一类项目:优势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备全运会夺取多枚金牌的实力,在人、财、物上给予全面保障。二类项目:重点项目,处于国内前列地位,具备全运会夺金实力,在人、财、物上给予重点保障。三类项目:一般项目,在国内无竞争优势,具备全运会争牌实力,在人、财、物上给予一定保障。四类项目:弱势项目,在国内处于落后水平,只具备全运会争分实力,在人、财、物上给予适当保障。
通过项目布局,实现优势项目保持优势,重点项目增加夺金面,一般项目有所突破,弱势项目有所起色,在新增项目上也要有亮点。特别是在三大球(足篮排)抓好梯队建设,完善奥林匹克队伍,是辽宁体育的重要规划。
3.2 辽宁体育的布局和规划符合辽宁人的体质特点
辽宁人20~54岁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身高高于全国平均值2厘米,体重男子重2公斤,女子重3公斤,辽宁人肺活量比全国平均高出200多毫升。辽宁人身高体大的体质特点决定辽宁人的耐力好,适合大级别、长距离、力量型、耐力型的运动。
4 辽宁体育的“软环境”分析
体育发展软环境是一个复合环境。一是体育发展软环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它是一个与体育发展“硬环境”(或称“物质环境”)相对的独立系统,是制约或促进体育发展的精神条件及其一定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政策、制度、风气等条件,比如人的体育思想观念、体育文化、科学知识、体育制度等。体育发展软环境与“硬环境”共同构成体育发展的“复合要件”,两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辽宁因经济基础原因,硬环境建设有着明显的不足,近十年来一直没有新、改建体育场馆,很少有上海、广州等地的大手笔,未举办省运会;教练员、运动员的待遇比之其他省也无优势等等,但辽宁仍可称体育强省,并为共和国体育继续做出巨大贡献,这多数得益于体育发展的软环境,是软环境弥补了硬环境的不足。
4.1 注重领导班子建设
4.1.1 实行年度考核,量化考核,优胜劣汰
4.1.2 加强干部培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4.1.3 加强监督,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4.1.4 加强教育和培养
4.2 注重教练员、领队队伍建设
教练员、领队采用竞争形式,实行优胜劣汰。制定相关制度,采取公开报名的方式,经过层层筛选,同时承担责任指标,并按照严格的程序执行审批,签订责任状,下发聘书。在这种制度下,可以吸引有能力、有魄力的真正适合教练员、领队的人选,为辽宁竞技体育服务。
4.3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辽宁省十分注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内在素质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体育道德风尚。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消除违法违规行为。针对体育比赛中存在的使用违禁药物、弄虚作假、收受贿赂等不正之风,在加大教育力度的同时,进行作风纪律整顿,切实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和纯洁性,牢固构筑抵御不正之风的思想道德防线。在内涵上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素质过硬的战斗队伍。
4.4 大运动量训练和创新思想是制胜的法宝
辽宁的大运动量训练是大在专项上,紧密地结合实战,真正地严格贯彻“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辽宁省柔道队、举重队、乒乓球队、女子摔跤队等运动队,全年训练达到350天,每天的训练训练时间达到七个小时,为这些队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带动了其他运动队的大运动量训练。经过统计,2003年各运动队一年的平均训练天数为337天,训练天数最多为女子柔道队、女子摔跤队364天;每周平均训练次数为20次,训练课次最多的是柔道和女子摔跤,为26课次;每天平均训练时数为六个半小时,训练时数最多的为柔道和女子摔跤,为七个半小时;各运动队全年训练课次平均达到1042次,最高训练课次达到1356次课(女柔、女摔);各运动队全年平均训练时数达到2190小时,最高训练时数达到 2730小时(女柔、女摔)。
在大运动量训练的同时加强和鼓励教练员敢于创新。要敢想,用新思维、新观念指导训练;要敢试,用新的方法、新手段进行训练;要敢用,用新的器材、新的器械辅助训练;要敢闯,用新人、新秀在大赛中锻炼、提高,成为骨干。并对运动队中创新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及时推广,在运动队中形成比、学、赶、帮的风气,形成有利创新的氛围。
4.5 后勤保障到位
后勤部门紧紧围绕运动训练进行工作,为训练备战服务。精简后勤机构,减少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并把运动队的评价作为后勤部门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器材维修、供给、用电、用水上下工夫;搞好营养配餐,办好冠军灶,搞好夜餐,配合运动员增减体重,制定特别食谱;时刻以备战工作为主,为运动队提供优质服务。
4.6 辽宁体育的文化氛围
4.6.1 文化背景
辽宁既有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的基础,又有着中华文化共同的本质方面,同时由于辽宁所处的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的特点,特别是在辽宁地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这里各民族共同生产劳动中,逐渐地积淀了一些辽宁地域独特的人文特征和风土习俗,从而在这里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区域。
4.6.2 民族体育的影响
辽宁由于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域,具有各民族共时性融洽相处的传统。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女真、满族、高句丽、渤海、朝鲜、蒙古族等。各个民族的体育运动项目非常全面,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人,因此群众体育基础非常深厚,居民身体素质强壮,具有很好的耐力。许多的民族体育活动中都追求技术、技法的高超,所以辽宁人在各种体育运动中均表现了对于技术、技法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对技术、技法的较高的悟性。由于辽宁气候与生活方式的特点,非常注重个人力量的发展,保证生活的质量。因此,辽宁人从事力量型项目较有优势。
4.6.3 居民体育意识强烈
由于辽宁的地域文化特征,导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中原、沿海等地区,由于自卑导致自尊心加强,从而反映在体育方面辽宁人利用身体方面的某些优势来弥补心理上的差异,形成地域差异引起的心理竞争意识增强。因为辽宁人独特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明显的体育优势,从而形成辽宁体育的长盛不衰。
4.7 注重体育科研作用
在我国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辽宁省体育领导、教练员能够充分重视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加大科研投资,结合运动员、训练等实际情况,采取具有实效的措施,不搞花架子,并卓见成效。从对运动员的问卷可以看出,当问到领导、教练是否非常重视科学训练时,有98%的人承认非常重视。
4.8 注重体育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加大信息收集工作力度,训练处以及各运动队不仅收集重点队员国际、国内主要竞争对手的成绩,更对主要对手的技术特点、最新状态、伤病情况、心理特点等各种细节信息的收集。及时了解总局制定和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比赛规程,研究规程、利用规程。建立好奥运会、全运会主要对手的档案,收集整理比赛录像资料,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将对手信息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最大程度地了解比赛器材、裁判和比赛地点等相关信息,抓住每一个备战细节。
从掌握的资料看,辽宁省对本省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分析得非常透彻,对家庭背景,尤其对训练、比赛的相关信息掌握十分详细,从而能够对训练和比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5 “辽宁体育现象”得益于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处于不同层次,群众体育是基础。群众体育可以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提供后备人才资源等。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延伸,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探索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给予技术性指导和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辽宁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为辽宁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材资源和丰富的群众基础。而辽宁竞技体育的选材、训练和比赛,以及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群众体育的促进发展和推广作用。问卷结果显示,辽宁体育的发展有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
5.1 辽宁人运动能力强
辽宁人的运动能力无论是和北方的吉林、黑龙江省比较,还是和体育比较发达的上海、广东比较都有很大的优势。辽宁人的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四项体质指标较其他四个省市都有很明显的优势。除在握力指标中辽宁的男、女学生与其他省市的比较处于明显的落后的位置。辽宁的运动员有86.61%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合所从事的项目。
这充分说明,辽宁人有自己的优势运动能力,所以在比赛中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又由于整体的实力要好于其他省市,辽宁人在其他项目上也有一定的收获。
5.2 辽宁群众体育全国领先
辽宁的群众体育工作连续18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省。到目前为止,辽宁有25个社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有68个社区成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有26个农业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区;有43个乡镇被评为国家体育先进乡镇;有349个县镇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
(1)群众体育管理体系独具特色;(2)群体活动丰富多彩;(3)市场服务体系初具规模;(4)体育产业飞速发展;(5)群众参与体育热情高。
6 后备人才是“辽宁体育现象”的支柱
辽宁作为我国体育强省,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层出不穷,这是全国体育界公认的事实。多年来辽宁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成为向国家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最大省份之一。
6.1 辽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辽宁拥有省、市、县区三级训练网,为培养后备人才,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国家设在辽宁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共有39个。目前,辽宁省省本级专业队人员编制1305人;14所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学生4900多人;全省重点业余体校31所,4200多人;普通业余体校77所,7100人;社会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体育学校、体育俱乐部421所,在训人数26000多人。进入市场经济以来,辽宁在业余训练的体制和机制上,实行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培养输送有偿化等管理措施,积累了辽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
6.2 辽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特色
6.2.1 三级训练网络、四级管理网络
辽宁省的省、市、县区三级训练网的建立,为培养后备人才,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管理网络则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层出不穷提供了保障。
6.2.2 培养思想注重实效
具体体现在训练向教练员的主导性与后备人才的主体性相结合的方向转移。教练员在训练中起主持和主导作用。同时承认后备人才的个体差异,重视其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后备人才都能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运动训练,学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教与学、训与练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7 辽宁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7.1 资金匮乏,缺少赞助
在省运动技术学院的17支运动队中,除男篮、乒乓球、女排外,都没有赞助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缺少赞助,造成运动队条件差、参赛少;基层教练输送费不能及时兑现,而且标准偏低。不利于调动基层教练员输送后备人才的积极性;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待遇低。解决办法一是加大投资;二是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扩大宣传和联系,增强与企业联姻,利用社会力量,走赞助、联办、冠名等道路;四是尽快建立教练员年薪制。
7.2 运动员“出路”困难
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打好文化基础,同时与高校联办队伍、积极推荐退役运动员升学深造。
7.3 教练员、运动员流失严重
一些有潜力的苗子和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因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被外省、市挖走。有的基础教练更是待价而沽,谁出的价高就给谁输送队员。根本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资金的投入和制度的建立。
7.4 科研滞后,训练工作带有相对的盲目性
解决此问题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科学意识;二要增强科研队伍力量,增加设备;三是借助高校科研力量,走理论与实践相联合的道路。
作者:周莹(沈阳师范大学)
宋凯、张国强、申萍、王晓松、张博、李坚、
张永芳、李耀政、李凤娟、李安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