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多少军人移民了品读南京 | 跨越六百年,走进细微处的大明

2024-12-21 23:59:42 体育资讯 facai369

明朝多少军人移民了品读南京 | 跨越六百年,走进细微处的大明

  明初定都南京,虽然只有短短50多年,但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明代“两京制”下的南京是如何运作的?其城市布局、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又是什么样子?日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晓翔受邀走进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主办的“共读南京”全媒体品读会,品读《显微镜下的大明》,于细微处讲述不一样的大明。   丰富遗产:   明初移民后代   成就金陵科举佳话   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和政权,大明王朝非常重要和特殊。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等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始推行“两京制”,决定了此后几百年南京的城市发展。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朱元璋洪武时代留下的丰富遗产。   《南都繁会图》 。资料图片   明都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的经典之作,而“明代南京城基本奠定了现今南京城的格局”。明洪武时期修建的城墙不仅是有效的都城防御体系,也定义了城市的物理空间:除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外,应天府城及其周围都进行了空前的整修,不但充分利用南京“山水形胜”的自然优势,将城墙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在营建宫城、皇城时,城池、宫阙、官署、街市、水道等都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布局。此外,虽然明朝后来迁都北京,但孝陵作为特殊的皇家机构,围绕其陵寝营缮、祭祀供应及戍卫事务等,其“都城”身份依然对当时的南京城市生活有着深刻影响。   罗晓翔介绍,除了南京城市的物理形态与布局,明初国都的建设还反映在人口与社会结构上。“徙实京师”政策带来了大规模移民,包括民户、军户,以及供职于钦天监、太医院的专业人士等。军户作为明初南京城市移民中一个庞大群体,其时都城内外正军人数曾高达20万人。在明初移民政策的大背景下,世袭制的军户对南京城市社会产生了长期影响。万历《上元县志》“人物传”中收入明代人物45人,军户后代有26人,占比约58%;万历《江宁县志》“人物传”收入明代人物27人,其中军户后代11人,占比约41%。   有明一代,南京城内的“土著”家族,基本都是明初移民的后代。明万历中期,南京迎来科举史上的黄金时代,焦竑、朱之蕃和顾起元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均列殿试一甲,而这3人都有一个不为人所关注的共同点,即都有军户背景:焦竑先世为山东日照人,明初以旗手卫隶籍南京;朱之蕃先世为山东茌平人,“国初以役籍太常,久之用尺伍符,徙隶南锦衣卫,遂家焉”;顾起元先世为苏州昆山人,因被张姓收养而迁南京,隶籍金吾卫。   随着新移民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由寓居者变为土著,其社会地位与职业特征也往往发生转型。比如,因为负担较重,社会地位相对低下,明人一般以脱离军户为幸,金陵焦氏家族的进步发展,正是通过科举入仕这条道路完成的,而在此之前,其祖辈依靠军功成为副千户,完成了家族的第一次社会上行流动。   历史价值:   “后湖黄册库”   依据《千字文》进行编码   在明朝,基层社会生活以钱粮和刑名最为紧要。洪武十四年,明朝开始实行赋役黄册制度,即选定南京玄武湖作为存放国家级档案黄册的处所,时称“后湖黄册库”。《显微镜下的大明》中专门有一个故事讲到了“后湖”。   玄武湖。资料图片   “黄册”最初来源于“黄口”,本意是雏鸟,后来代指幼童。在隋唐的户籍登记中,3岁以下或刚出生的孩子,称为“黄”。“黄日始生,遂登其数”,意思是说孩子一生下来,立刻就要去官府报备登记,从此“黄”字演化出了人口之意,成了整个户籍的代称,也叫“黄籍”。明代第一次攒造黄册,是在洪武十四年。到了10年之后的洪武二十四年,朝廷才正式下文,规定进呈中央的黄册封面,须用黄纸装裱。可见是先有黄册之名,后才用黄色封面装裱。   “册成,为四本,一以进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留其一焉。”进呈户部的正册,用黄纸当封面,被打包装车,从四面八方运往金陵城,驶入正阳门,即后来的光华门。黄册旧档并不会销毁,但新档又会源源不断地进来,且每十年就会新增六七万册,这么多档案该放哪儿呢?玄武湖的绝佳之处在于,它足够大、近、安全,而且还便于管理。成为军事禁区后,由于与四面陆地隔绝,没有桥梁通行,黄册库还配备了相应的船夫和官船,负责与岸上联络,船都停靠在太平门外,每旬逢一、六才通行。   出于防潮防虫的考虑,黄册库大多按东西朝向修建,前后有大窗通风,这样可以保证足够的光照时间。为了能最大限度采光,黄册均被一排一排摆放在叫“架阁”的木架子上,四面敞开,分层分格。为了防止屋顶漏雨弄湿文件,架阁上面还配有一个斜板盖,遇雨就能顺着板盖引至地下。另外,每年4月到10月,管理人员还会定期把文件拿到太阳底下晾晒,其时,每间库房门口都用砖头砌了10个小墩,砖墩之间架起四根铁棍,再把黄册挂在上面。   除了防潮,黄册库对防火也下了一番功夫。整整260多年,一次火灾都没发生过。“黄册库内,严禁动火,即使到了晚上也不许点灯,冬季亦不许生炉取暖。库房里的地面都要铺设沙子,上覆木板。这样既可防火,又可防鼠患。”随着库房越来越多,后来厨房索性从湖中一个洲移到另一个洲,每次人员吃饭,都要横跨湖中两个洲。   黄册的排列也极具科学性。其库房以东、西、南、北、前、后为名,具体到库房内的架阁,则以“千文架阁法”做编号。该检索编号法于宋仁宗时期发明,即以《千字文》为批,岁月为次,依次排列。“《千字文》里的一千个字绝无重复,特别适合编码。”   城市经济:明代南京居民盛行假发装饰请戏班   “国都史”对南京的特殊意义不仅在此,到了反映晚明南京城市风貌的《南都繁会图》,街巷纵横,车水马龙,喧嚣熙攘,堪与《清明上河图》媲美。   《南都繁会图》。资料图片   如果此类城市图的主旨只是表现都市繁华及更具地方色彩的城市感,为何苏州、杭州等江南大都会未能成为主角?在罗晓翔看来,《南都繁会图》除了作为描摹市井百态的“风俗画”,更应视为一种用艺术语言创作的《京都赋》。   兵马司是“两京”特有的城市治安机构,分中城、东城、北城、西城和南城五个辖区,“指挥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到了明末,兵马司不仅成为重要的城市治安力量,同时也参与一定的城市税收事务。   明代以房屋作为课税对象,在房号钱的税收中有一定的优免则例:鳏寡孤独、残疾、财力不堪、医官等,均可有“免一间”的优惠。为了防止滥免,还明确规定:取租房屋不得优免;外籍流寓之官员不予优免等。此外,兵马司对申报优免者也须严格核查,“乡官必须上、江两县籍贯起送者,监生、吏员、匠役必须上江两县土著者。”申请优免皆在当年12月,经查无误,于下年春季开始享受优免。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内的军储仓对南京粮价及市场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这在突发水旱灾荒时尤为重要。其时,南京虽有应天府常平仓、上元县预备仓,以及会同馆备赈仓,但仅仅依靠此三仓为数十万人口预备仓储,显然是杯水车薪。永乐迁都后,南京仍保留了42个卫所,卫仓则遍布于城内,而且为了保证安全,总仓储额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几乎够20年支用”。   明代南京典当铺、绸缎铺、盐店,以及以城西上新河为中心的竹木交易,都属于高利润行业,当时南京人另一项重要投资就是房产。明代南京城内,由于地段不同,房屋租金也有较大差别,其中,中城租金最高,北城最低,前者甚至是后者的2.7倍。   吃穿是当时南京人日常开支的重头。姚坊门大枣、灵谷寺樱桃、玄武湖鲫鱼、板桥萝卜等均是常见的南京本地特产,正德《江宁县志》还载有以木犀为原料的天香饼、以糖腌渍的橙丁。而明代南京居民服饰,无论男女,头饰都是重要部分,甚至还盛行假发装饰,其时,女性一般饰品多以金银丝、马尾或纱制成,发簪则以金银、玉、玳瑁、玛瑙、琥珀为之。   值得一提的是,饮茶也已演变为一种带有休闲性质的餐饮,南京市面上可买到各地所产名茶,有宜兴之青叶、雀舌、蜂翅,越之龙井、顾渚、日铸、天台,六安之先春,松罗之上方、秋露白,闽之武夷宝庆之贡茶……由于自家开局造酒、携酒访友成为风潮,南京的酒消费市场一度非常繁盛。更大的开销当数宴席,至正德、嘉靖年间,有很大花销会用于席间设乐、请戏班,等等。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