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保障“教会、勤练、常赛”的 正确教学模式

2024-12-21 7:14:15 体育 facai369

【专题讨论】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保障“教会、勤练、常赛”的 正确教学模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 毛振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 于素梅: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摘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提高了对体育课程教学和学校体育在提高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教会、勤练、常赛”则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必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学不会”“学不乐”及“大中小学体育低级重复”的课程难题,继而做出寻求“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逻辑性”的努力,探寻了导致“学不会”“学不乐”及“大中小学体育低级重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途径—具有“个性化、选择性、专业化的”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在2016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已提出了“基本实现每个学生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的目标任务,而“教会、勤练、常赛”则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必要途径。《意见》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和“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任务直接指向了当前体育课程教学严重存在的“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弊端,“教会、勤练、常赛”的提出有利于推动“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即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改革。 一 “教会、勤练、常赛” 缘起于“学不会”“学不乐”及“大中小学体育低级重复”的课程难题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界流行着几句话:“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上小学就学蹲踞式起跑,上了大学还学蹲踞式起跑,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这几句话严重质疑着体育课的意义,考问着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逻辑性及科学性,极大地困惑着体育课程设计者、研究者和基层体育教师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关于体育课程的特性、体育内容的非阶梯性、体育课程排列原理等思考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增多,面对着体育课程“非阶梯性”“非直线性” 以及“非难度逻辑性”等客观难题, 学校体育理论界努力地寻求着“学会”“学乐”和将体育课程有逻辑地连接起来的理论与方法。但遗憾的是“学会”“学乐”及“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及其逻辑性”的问题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理论上没有有力的假说,实践上缺乏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可喜的是,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进了大学的“三自主教学”,终于使得蹲踞式起跑基本退出了大学体育课堂,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低级重复” 以及“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与批评依然大量存在。“学不会”“学不乐”以及“大中小学体育低级重复”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二 寻求“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逻辑性”的努力 寻求“ 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逻辑性” 最主要的努力方向是“追求具体内容与难度衔接的思路”。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最学科化的思路:既然数学、物理等学科可以按照学生的成长和学科内容的难度排出顺序的话, 那么体育学科应该也有可能而且也应该如此排列出内容的顺序,然后再将这个序列和顺序依次排序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体育课中即可。这个努力在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中一直都有。其方法是:(1) 找出每个项目需要教学的技术和战术;(2)分析每个技战术的难度并按难易度排出顺序;(3)按照低年级简单、高年级复杂的难度进行年级内容的排列;(4)编制相应的教学要求和评价等。在其他理科类学科通行的方法在体育学科却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1.体育学科是一个庞杂的运动项目体系,常见(通常也被认为是学生应该学的)运动项目至少就有几十个,它们之间没有难易逻辑关系,很难说是先学乒乓球还是先学武术。 2.如果将几十个运动项目都按各自难易度排列,那么就会存在各个年级同时学习几十个运动项目的现象, 课时量显然不够,按每周平均三节体育课算,105学时÷20项≈5学时,每个项目在一个年级的学习时数为5学时,教学陷入“蜻蜓点水”。 3.如果去掉一些项目,实施所谓“精中选精”,那么依什么标准“选精”不得而知,历史上的体育教材争论就是例子,现实中运动项目进出课堂一直是“进多出少”。 4.即便上述三个问题都能解决, 但按中国的实际体育教学条件,在每个年级都按规定和顺序教学也会遇到教师不会教的问题(教师会篮球不见得会足球,会体操不见得会乒乓球)、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学校可能有乒乓球台但没有足球场,有田径场但没排球场)。 5.即便是“精中选精”后项目之间的逻辑性和顺序理清了,学时量也与学习难度匹配了,全国体育教师都经过培养和培训能教好国家规定的项目了, 全国基层学校的场地器材都能保障规定项目的教学了,是不是就可以按照理想的内容、难度序列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呢?结论是依然不行,最终的障碍是个体差异,一样的教师、一样的教学、一样的难度, 有的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 吃不了就会被落下,落下了到下个年级就可能落得更多,最后跟不上。数学是这样,语文是这样,在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先天因素更明显的体育中更是这样。 在体育课程研究历史上,寻求“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逻辑性”的努力还有“追求身体素质及发展衔接的思路及其实验”“追求体育发展与重点衔接的思路及其探索”“放弃内容逻辑和衔接的追求而改用目标和评价逻辑的思路”等,但由于各自理论的不够完备以及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障碍都难以解决体育课程“学不会”和“大中小学断裂”的问题。 三 导致“学不会”“学不乐”及“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断裂”的原因 导致“ 学不会”“ 学不乐” 及“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断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科视角错位:体育学科非常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学科,也很大程度不同于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学科,甚至与貌似相近的美术、音乐学科也有很大区别,理科学科的逻辑主要是认知难度、知识积累和学生认知水平;文科逻辑主要是知识积累和相对难度;而美术音乐是素养积累和相对难度;但体育学科由于内容庞杂、项目之间没有横向联系、难度递进关系错综复杂以及场地器材影响大等多重原因,以此参照其他学科的逻辑性和内容衔接原理来寻找体育学科内容的逻辑性和衔接原理是不可行的。 2.现实条件障碍:其他学科讨论逻辑性和内容衔接基本不用考虑场地器材的现实条件,数学有教室桌椅、有数学教师、有黑板粉笔、有圆规三角板就能上课了,语文有教室桌椅、有语文教师、有黑板课本也能上课了,而体育则不行,学校里没有乒乓球台就打不了乒乓球,只有篮球场就学不了足球,有乒乓球台和足球场而没有会乒乓球和足球的教师还是学不了。因此讨论体育学科的逻辑性和内容衔接要比其他学科复杂得多,即使理论上行得通(现在是理论也不通),在体育教学条件的现实中也寸步难行。 3.终极目标偏差:数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数学知识(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以及一部分人深度数学学习的基础;语文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文字数量(识字)和语言沟通能力(听说读写)以及一部分人的文学艺术的基础;那么,体育呢?参照语文和数学,它应该是:每个人的体育基础和体育能力以及一部分人体育高度发展的基础,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基本数学知识”的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是清晰的也是每个人不能拒绝的,语文的基本文字数量(如中学生识字要求3500字以上)和听说读写也是清晰和不能拒绝的,但体育学科“体育基础”是什么,是不清晰的, 是五大身体素质还是多种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体操、是田径、是篮球、是武术、是乒乓球、是……?还是终身体育能力、是体育文化?是不清晰的,也都是有着其逻辑的问题,因此它们是可以被学生拒绝的,是任何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以教师和场地器材条件的理由予以轻松拒绝的。 四 不可能也不应存在的“适应全部学生的统一体育课程衔接和逻辑” 因学科特性导致的体育课程基本矛盾是“适应全部学生的统一体育课程衔接和逻辑性是不存在的”,对于终身体育的需要来说也是不应存在的,用排除法能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 1.让全国学生在12年里学习统一的20~30个常见运动项目,按20~30 个项目去排列12年的体育课程,没有逻辑性问题,没有衔接问题,教师和场地器材条件不允许。 2.那么如果学少一点儿项目呢, 让全国学生统一学习10~15个项目是不是可以呢?但学哪些项目的依据成为问题,而且体育教师及场地器材等条件问题依然存在。 3.那么再少学一些项目呢,让全国学生统一学习3~5个常见运动项目行吗?理论上讲,在全国学校体育界(包括教育界和社会)一致同意是在3~5个项目的前提下,在对全国体育教师重新培训后,重新配置全国各学校的场地器材后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但学生可能会不同意,因为体育教学内容会太过枯燥单一。 4.那么让全国学生统一在小学学习3~5个项目、初中学习另外3~5个项目、高中统一学习另3~5个项目、大学再统一学习另1~2个项目是否可以呢?这与第三个假设基本相同,问题难度基本没有减轻,但教学“蜻蜓点水”的可能性却增加了。 本文认为:应该没有第五个“让全国每个学生都统一学习体育项目”的课程设计了,这就是体育学科的特性所致,而其他学科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数学要求全中国所有小学校的学生都在一年级学习加减法,在四年级学习“数的整除”不但可行而且必需,违反还要受到批评;语文完全可以要求全国的中小学生用同样的课本,按照同一进度和要求学习语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50年间就是这么做的,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政治都是类似的情形,但体育学科却不行,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五 “ 可选择的专项化体育教学”是最终解决“学不会”“学不乐”及“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断裂”的唯一途径 那么, 是不是体育课程的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就无解了呢,体育学科编排的逻辑性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 本文认为:体育课程的大中小学的有机衔接是“在各个学段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与爱好充分地发展运动技能的选择性和专项化教学的延续机制与制度”;而体育学科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是“每个学生瞄准自我终身体育发展由浅入深地掌握好1~2项运动技能的科学发展过程”。 从2017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在8个区12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中进行了“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改革实验工作。“体育走班制教学”就是“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的具体教学形式,其实质是“在同一年级内打破行政班级界限的走班选项教学”,现在高中的体育“模块化教学”以及大学的“三自主教学”基本属于这一类课程教学的形式。北京的实验对“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排课方法与难度、校长的态度、其他学科教师支持度、运动项目选择、体育教师适应性、体育教师的培训方法、集体备课方法、体育场地适应性、学生选课能力、选课方法与调整、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情况、学生反应、教学质量变化、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与其他体育工作关系、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根据12所学校的实验情况来看,“体育走班制教学”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但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教学改革的难度适中,效果良好。 六 体育课的“学不会”是不是因为体育课外的体育问题 有人说:学生上了12年没有掌握运动技能虽是个真实的问题,但那主要是因为当下的体育教学质量不高所致,还有就是学生们在课外的体育活动太少了,所以未必非得是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才能解决问题吧。本文对此做出如下的解答: 第一, 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确实有体育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而且还是主要原因,所以才有“三无七不体育课”的说法存在。但是,我们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体育教学质量低呢?质量质量,一个是质的问题,一个是量的问题。先说量的问题,体育课教学连最基本的时间都保证不了又何谈量的问题,一个项目的教学单元多的7~8学时,少的3~4 学时,没有足够的教学量、练习量、负荷量、比赛时间,教师和学生即便是天才也无法实现掌握运动技能。再说质的问题,“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体育课教学即使质量天高,但只有3~4学时,而且是很初级初步的教学,教师即便有事业心、有很高的教学技能, 在这样“蜻蜓点水”的体育课里也无法施展拳脚,最后连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变成了“什么都教得好,但什么都只教一点儿”的高水平“万金油”体育教师。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先从教学时间的保障抓起,倒逼体育课的“质”和“量”全面提高,这就是“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所在。 第二, 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是因为学生在课外的体育活动太少所致,应该说这是个事实,这也是中国与那些社会体育发展好的国家的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方面有差距的重要原因。但是,毕竟学校体育课是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主战场,我们也不可能先把应试教育倾向都清除、把社会体育都健全了以后再抓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完善,体育课程改革和社会体育不是“先有鸡和先有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事实上,对于青少年的运动技能习得来说,有国家制度保障的学校体育课是更为重要的。因此,我们绝不能说, 因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使得他们掌握不好技能,我们也就不用搞好学校体育课程了,更不能说,那我们就等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都搞好了以后再来加强学校体育课,这是本末倒置的思维。 学校体育课质量低下的确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的原因,但“质”和“量”的低下都和单个项目的体育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有直接关系,而“体育走班制教学”就是解决单个项目体育教学时间严重不足问题的方法。课外的体育锻炼不足也确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的原因,但正因为课外锻炼不足,才更应该加强课内的教学工作,而不是以为课外做得不好,课内也没有必要做好,而是应该通过“体育走班制教学”去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并促进课外体育锻炼逐渐活跃起来。 七 如果“ 体育走班制教学”很好,为什么没有听说国外有这样的教学模式呢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如果“ 体育走班制教学”是理想的教学模式, 为什么没有与我们体育教育情况相似的国家,也没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提倡“体育走班制教学”呢?难道“教不会”“学不乐”和“大中小学体育低级重复”的问题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吗?本文根据我们对国际学校体育状况的了解做出如下解答: 第一, 发展中国家的学校体育处在发展初级阶段,那里的体育课程是低水平的,面临的是“上不上体育课”的问题,“教不会”“学不乐” 和“大中小学体育低级重复”的问题还不是这些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据笔者了解,欧、美、澳(包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体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教不会”“学不乐” 和“大中小学课程未有机衔接”的问题,否则美国知名学者西登托普就不会有“低级重复的排球课永远不会超出在后院打打排球水平”的质疑,也就不会有“运动教育理论”出现了。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体育普遍比较发达,青少年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途径很多,不像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基本依赖学校体育课, 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整体比较发达,促使体育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较大,其选择性和专项化课程研究也早于我们。虽没有明确提出“体育走班制教学”,但相似的课程实践是有的。 第三, 说说日本, 日本的体育课总体感觉是严格而不死板,文部省《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少有基本运动(田径)、体操、球类、舞蹈、游泳、武道等,与中国的体育课程内容相似度较高,按理说也会出现“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的现象,但实践中却不然,日本学校体育界虽有“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批评,但却没有“上了12 年体育课什么都没有学会”和“上小学就学蹲踞式起跑,上了大学还学蹲踞式起跑,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滚到底”的质疑。在现实中,日本学生的体育学得很好,用当年中国学校体育专家在日本考察时的表述是“日本学生好像什么都会,还什么都挺像样的”。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1)日本体育课教学质量高, 没有“放羊”现象,更无体育课被占用现象;(2)体育课中比赛多实战多,练习密度大,强度也较大;(3) 日本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好,且不怕苦、不娇气,见不到偷懒现象;(4) 学生课外大都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运动俱乐部,在俱乐部获得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又反馈到体育课中来;(5)日本体育教师水平整齐,比较敬业,运动技能较好,连全科教师的运动技能都不错(如日本小学是全科教师,但上体育课比较多的教师都是在师范大学的小学教师课程里专修过体育的人),这是日本社会长期重视体育的结果;(6)日本一直坚持“大单元教学”,有的单元就是一个学期, 因此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7) 多年来日本的高中一直进行选修制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学习某个专项;(8)日本大学在1991年取消了大学必修课,大学体育课都是选修课, 不会再出现低级重复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现象。 小结:“ 体育走班制教学” 是针对中国体育教育的特殊问题而设计的课程改革方案,它源自于对中国体育课程教学自身的痼疾根治,因此, 其他国家有无如此改革方案和实践先例不是判断它是否应该存在、是否合理科学的依据。判断“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提倡的唯一标准是它能否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的不良课程教学现状,是否有利于“教会、勤练、常赛”,是否有利于学生“基本实现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是否有利于“健康中国”和“终身体育”的实现。 八 实施“ 体育走班制教学”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如何克服 当很多校长和体育教师第一次听到“体育走班制教学”时,都会有“担心”,但这种担心是一种“无名的担心”,校长们的担心是:体育走班制教学”在我们学校实施,会不会在排课、体育教师质量、体育场地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可以克服吗?体育教师的担心是:我的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否适应“体育走班制教学”?我已经适应了现在的教学模式,“体育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增加我的各种负担?“体育走班制教学”给我带来的利弊是什么,利弊孰大孰小?那么, 本文就在这里依据我们的实验结果, 就“体育走班制教学”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进行以下回答: 困难之一:将各个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里。在笔者教学实验中发现,这个困难并不大,只要校长理解,其他学科教师适当配合,排课的问题不难解决,而且还可以排出各种课,如长短相结合的课、与大课间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的课等。 困难之二:开设比较丰富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这是“体育走班制教学”的质量基础,而开设项目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专项,如果一个学校体育教师专项比较多样,就可以开出丰富的选修课。举例来说,一个小学有4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是足球、篮球、健美操和武术,那么这个学校就可以开出4门选修课,如果其中的武术教师还比较精通跆拳道,健美操教师还会花式跳绳,那么这个学校就可以开出6门选修课了。但是如果一个小学也有4名体育教师,但他们的专项比较重叠,还有冷门项目,如两名教师的专项是田径,一名教师的专项是篮球,还有一名教师的专项是游泳,那么这个学校就暂时只能一个专项:篮球,因为田径不适合开专选课,游泳则没有条件开。此时这个学校的专选课就碰到很大的困难,就要缓开“体育走班制教学”。学校要让两名田径教师和一名游泳教师去进修学习诸如花式跳绳、软式棒垒球、腰旗橄榄球、校园定向运动、合球、跆拳道等相对易学的项目,待这些教师进修了这些项目的技术以后,这个学校也就可以开出4门选修课了。 困难之三:准备好各个项目的场地器材。对于各种学校来说,这个困难的难度不尽相同,有些场地场馆条件好的学校,场地不是问题,器材更不是问题,但对于那些场地特别小, 又没有场馆的学校,场地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困难,因此,也就不能立即实施“体育走班制教学”。关键是中等的学校,困难有一些,但可以通过部分场地的改造、教室的改用和场地的开发、场地的立体化等方法积极地创造条件去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 困难之四:让学生可以选到正确和心仪的运动项目。关于如何帮助学生选到心仪和正确的运动项目并能坚持学习,这个问题在前面讲过了,这里重复一下做法:(1)在小学低中年级要让学生知道和体验各个项目;(2)在选择项目前体育教师要做好讲解,班主任做好引导;(3)第一次选择的一学期后,可以让全体学生做第二次选择,在第二次选择的一学期后,可以让个别学生做第三次选择;(4)如果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项,而学校因教师和场地器材所限又无法满足更多学生选择时,不得已也可采用第一和第二志愿的方法,以及网上抢课和抽签等方法进行调节;(5)要在尽可能满足学生选择的同时,加强教法的改善,培养兴趣,加强教育,帮助学生克服朝三暮四和见异思迁的缺点。 “ 体育走班制教学” 的实施必会遇到排课、项目设置、教师专业性、学生选课这四个困难,有的困难只要尽心很易解决,如排课的问题;有的困难只要想办法合理安排,不难解决,如学生选课的问题;有的困难只要努力和敬业就能解决,如教师的专业性问题;有的困难需要主观努力,有的需要客观条件的逐步改善, 但假以时日终将解决,如场地器材的问题。无论如何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困难,都挡不住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更不可成为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面前观望和止步不前的理由。 九 是不是所有的学校或者说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适合“体育走班制教学”呢 有人质疑“体育走班制教学” 很难实施、很超前,不是全国所有的学校也不是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适合开展的。如果如此,那么我们现在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不是有些“冒进”和“不符合实际”呢。本文针对这个疑问做出如下回答: 第一,“ 体育走班制教学” 肯定不是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可以从现在就立即开始的。在那些运动场地极小、班级过大、体育教师严重缺编、校领导不重视体育甚至连体育课都不能开齐开足的学校里,“体育走班制教学”肯定无法推进。这些学校当前的紧要任务不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而是先保证体育课的开足开齐,是先要达到“有体育课”,然后再实现“达到最基本要求的体育课”。 第二,在那些运动场地与器材达标或基本达标、班级学生人数适当、校领导对体育有正确理解,体育教师足编并具有应有的教学能力、能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学校里,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能判定这样的学校已占全国学校的绝大多数,那么就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校是可以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的。 第三,“体育走班制教学”也有着多种层次和不同的水平要求。“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关键点是“可选择性”和“专项性”,“可选择性”是要求学校要提供一定数量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项好的体育教师和必备的项目专用场地器材。一般来说, 一个有1000名学生的学校要提供4~5 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但有些学校由于体育教师的项目比较重叠以及场地种类较少,只能提供3~4种专项甚至是2~3种专项,那么暂时开设2~3 种专项也可以,这就是所谓的“一校三品”或“一校两品”的走班制教学,但即便是“一校两品”的走班制,它也是具有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与一律性的“蜻蜓点水”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四, 随着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的更加完备,随着体育教师队伍的不断“配齐配强”,随着体育教师通过培训都形成了“一专”乃至“一精”,“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和“得心应手”。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在不断改善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今年的“一校两品”,明年可能就会变成“一校三品”“一校四品” 甚至是“一校五品”。改革必须先有目标,发展必须先有方向,工作必须要有决心。要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的体育课程教学困境,要彻底改变“教不会”“学不乐”和“大中小学体育低级重复”,迈出改革第一步至关重要,这个第一步就是“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探索、实验、总结与推进。 “ 有条件的学校应立即做, 缺乏条件的学校可以边发展边逐步做, 没有条件的学校暂时不要做但是要研究”应是当下实施“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原则。学校绝不能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贸然实施,这样对学校的体育课不好,对“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健康发展更不好;学校更不能有了条件也不去实施,而固守着“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体育课,耽误学生,耽误终身体育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十 面对“ 体育走班制教学”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体育教师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可能所有理解了“体育走班制教学”在当下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并愿意立即去探索实施的校长和体育教师们在此时都会想问:面对“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学校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体育教师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呢。本文做出如下的回答: (一)学校为了顺利地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应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合理安排体育的课表,说服其他学科的教师配合“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排课; 第二,根据体育教师的专项和体育场地器材情况,确定“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可选择运动项目; 第三, 支持田径教师、冷门专项的教师参加学习新运动项目的培训班,支持有运动专项但技能不太强的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提高水平; 第四,有必要时,积极引进第三方的体育教师外援; 第五, 挖掘校内体育场地的潜力,开发社会上可利用的体育场地资源; 第六,研究学生选课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周密的选课方案和学生调课方案; 第七,召开班主任会议,要求班主任协助体育教师搞好“体育走班制教学”; 第八, 召开家长专题会,解说“体育走班制教学”改革的意义,寻求家长对“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二)体育教师为了很好地完成“体育走班制教学”的任务并在这项改革中提高自己,应努力做好如下方面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体育走班制教学”的重要意义,锐意改革,努力探索,发挥正能量,不因自己的问题和困难而抱怨和抵制改革; 第二, 确定自己的长项,挖掘自身潜力,为本校的“体育走班制教学”能有更丰富的可选择运动项目作出贡献,如果你是田径、冷门专项的教师或运动专项技能不太强的教师, 要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班提高水平; 第三,要认真制订出所承担运动项目的多年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和学期教学计划,要认真研究运动技战术教学的“学理”,研究中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规律,研究确保中小学生通过班级教学和学校的场地条件学会运动技能的规律,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收集和学习所承担运动项目的专项游戏与教学比赛的方法,收集和学习所承担运动项目的专项身体素质的游戏与练习方法,以通过专项性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专项素质和实战比赛的能力; 第五,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对校内新挖掘出的体育场地进行专业化的改造,帮助校长寻找社会上可利用的体育场地资源; 第六, 会同体育组的同事们认真研究本校学生选课时遇到的问题, 制定周密的选课方案和学生调课的方案,保证学生选课的顺利进行; 第七, 与有关的班主任积极沟通,与班主任一起召开家长专题会, 对“体育走班制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做法进行解说,以求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配合搞好“体育走班制教学”。要搞好“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改革,绝不是按照现在的做法继续做好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只做一些“小打小闹”的改变,就可以做好能“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走班制教学”的。“体育走班制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全国的校长和体育教师的理解、支持行动,这些工作有难度,但绝不是无法做到和不可逾越的,此时需要的是决心、信心和践行。 总之, 要贯彻“ 教会、勤练、常赛”的教改精神,彻底改变“学不会”“学不乐”及“大中小学体育低级重复”的体育课程难题,就要求学校体育课程设计者和体育教师们彻底打破“体育要学很多的项目才是全面发展”的错误思维,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迅速建立起“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学校可以提供的运动项目进行较长时间的专项化体育教学”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形成教师和场地条件差的学校实现“一校一品、一生一长、一师一专、一项多队、多学段一体化”良好的体育课程教学新格局。 转自:体育教学杂志订阅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