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梨园街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洪山区人民政府梨园街道办事处
2021年3月
目 录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取得的成绩
(二)“十三五”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
(一)优化楼宇经济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二)推动精致建设精致管理,建设智能高效品质街道
(三)持续改善综合环境质量,打造生态文明示范街道
(四)着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
(六)加强公共安全防范能力,构建居民安全保障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支撑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三)构建项目支撑
(四)深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五)强化监督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洪山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洪山高质量发展的起步期。系统总结“十三五”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十四五”发展环境及要求,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对有效编制和落实“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梨园街在市、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街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紧抓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契机,围绕洪山大学之城建设总体部署,抢抓发展新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为民服务,增强经济实力、优化城市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共同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十三五”取得的成绩
1、经济实力稳步增长
“十三五”期间,以楼宇经济为引领,着力打造岳家嘴楼宇经济集聚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电力、商务等产业,保持了街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47.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38亿元;财政收入累计完成84.3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完成153.1亿元,在全区排名前列。
2、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梨园街坚持以楼宇经济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并初步形成以电力能源、金融保险为主的产业集聚区。辖区拥有12幢大型高端商务写字楼,总面积达71.75万平方米,平均入驻率在80%以上;其中亿元楼宇3栋,千万元楼宇4栋。楼宇入驻企业近500家。其中,世界500强区域性总部企业有湖北电力、国家电网华中分部、中铁科工集团等5家;国内知名企业有湖北能源、宏泰集团等10家;金融业有渤海银行武汉分行、国泰君安、英大泰和、国元保险等28家。骏业财富中心、金禾中心、东湖国贸中心和正堂时代4个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岳家嘴双地铁高端商务区初步建成。
3、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精品城区建设加快。城市管理工作数字化全面推进,依托互联网+、城市网络监控、市城管委第三方检查数据等互联网数据平台,建立了较完整的数字化监管体系,促进全街辖区网格化管理,推进智慧化城管体系建设,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对辖区范围内的所有道路进行全面巡查,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城区改造持续深化,东亭村H1,H3地块城中村改造12万平方米还建房项目,以及地铁12号线部分拆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停车场供给稳步增加,“十三五”期间梨园街分别新增正堂1400个停车位和武铁300个停车位,完成新增停车泊位1550个的工作任务。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持续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对辖区内三个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进行改造,三个小区水改工作共投入1506万。完成辖区内星悦城、嘉隆华市场、康农和团结枫园市场4个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在9个社区、44个小区有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全街辖区范围内的道路特别是沙湖港北路、华电小路、铁机路等重点路段进行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城市卫生环境更加优化,文明城市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4、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社工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将社区惠民资金向购买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倾斜,为社区成功打造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等特色服务品牌,建成街社工服务中心1家,社工服务站9家,实现购买社工服务全覆盖。
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全方位建立“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建成武铁佳苑、华腾园、东湖等7个老年人服务中心,引进4家社会机构,探索街道购买社会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推进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
民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全面落实市区相关救助政策,继续做好“阳光低保”工程,设立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基金,加大特困救助力度,完成推进双拥优抚工作。确定低保申报、审核程序到位,低保户信息动态管理及时,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保错保。落实调整后的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确保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公租房公示率100%。设立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基金,调整梨园街特殊困难群众救助政策,确保“全覆盖、低标准、救急、救难”的原则,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社区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改造公安宿舍、区机关小区、防暴队宿舍等11个老旧小区,建成汪家墩小区院墙、新世纪、鹏程、东山亭等自助物业服务站。实现11个老旧小区红色物业服务全覆盖,指导监督蓝晶绿洲等6个小区完成业委会换届工作。
“十三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35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6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17人,其中扶持劳动者创业人数238人,创业带动就业1310人;新增职工养老保险620人,新增职工医疗保险807人。
5、社会治理不断完善
突出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把物业、业委会党组织打造成百姓之家,建设成人居环境整治、治安联防、防灾抗疫、矛盾纠纷化解、扶贫帮困的小基地,并让“小基地”发挥“大作用”,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水平。
创新社区治理服务。全力发展培育社会组织,梨园街目前共有社会组织135家,通过引进专业机构社工,以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工人才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与管理结构。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服务中不断探索“社工+社区+社会组织”联动模式以推进新社区的治理创新。
梨园街已建立街社工服务中心1家,社工服务站9家,并将社区惠民资金向购买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倾斜,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成系列的社区服务品牌项目,现已为社区打造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等特色服务品牌。
推进社会平安稳定。开展平安建设宣传引导,创建平安小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管理网格化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强化热点难点问题预警、稳控和化解机制,建立包保稳控责任清单,信访工作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安定有序。“十三五”期间,全街刑事发案率逐年下降,社会治安满意度明显提升。
6、疫后重振井然有序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梨园街立足实际,攻坚克难,在复工复产、服务企业、区域发展上持续发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在疫情防控方面,街道在疫情期间建立疫情防控战时机制,形成全街上下“一盘棋”防控工作格局,实现了应治尽治、应收尽收、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工作目标,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出了贡献。在疫后重振方面,全面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和加速恢复社会正常工作秩序,疫情以来,共为300余家困难企业减、免、缓租金近6000万元;累计报送3批有纾困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32家,已帮助13家企业列入贴息名单、6家企业成功对接银行;累计实地核查2批有纾困融资需求的个体户400家,基本做到了家家企业有回访、件件需求有回应。
(二)“十三五”发展存在的问题
楼宇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由于缺少专项政策支持,对楼宇招商的奖励不足,辖区楼宇新入驻企业多为武汉其他城区转入,占用办公资源而不在洪山区注册纳税,税源流失;另一方面,楼宇经济的产业支撑力不足,入驻企业水平良莠不齐,不利于创建楼宇品牌、提升楼宇综合附加值。
产业发展空间趋紧。梨园街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可供选择的发展空间有限,随着正堂时代、余家湖B地块等项目的竣工验收,土地资源要素已开发殆尽,未来新项目投资建设将达到瓶颈,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难度较大,招商引资缺乏土地竞争力。
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受城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大等因素影响,精品城区建设及公共规划落实难度加大,与社区群众的期望值还有差距。同时带来社区治理难度增加,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有待提升。
社会民生仍需改善。武汉市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分布不均,梨园街教育资源及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公共设施配备尚未齐全,与辖区居民期望仍有差距。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
1、武汉市发展的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武汉在承接中央一揽子助力武汉疫后重振的政策支持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武汉将围绕“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目标加快改革创新,以区域特色发展驱动经济转型,这有利于洪山区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高端服务业发展体系,打造具有国家级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标杆。
2、洪山区发展的高质量
洪山区作为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之一,区位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人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空间广阔,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沃土,是产业与金融结合,打造现代产业与经济体系的理想之地。在国家多重战略聚焦武汉、武汉建设新一线城市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洪山区将迎来区域能级提升、辐射极核打造的历史机遇。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我国转变经济增长要素驱动方式,武汉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洪山区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和产业布局,推动洪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梨园街发展的新契机
作为洪山面对江北的门户,梨园街东临沙湖沿边,南抵东湖梨园广场,西以徐东大街团结大道为界,北起徐东平价;坐拥徐东大街和欢乐大道两条黄金轴线,汇聚轨道交通4号线与8号线,连通三条城市主干道,与杨春湖商圈、徐东商圈、汉街商圈等发达地段仅15分钟车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为梨园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势区位条件支撑。随着金禾中心、东湖国贸、正堂时代等一批甲级商务写字楼建筑群陆续成型,岳家嘴楼宇经济聚集区以电力科技、金融服务、工程设计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为载体,向空间要发展,汇聚武汉创新驱动核心动力,正在演变为武汉的商务新地标、华中经济新引擎,梨园街迎来良好发展前景。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挑战
1、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更加迫切
受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未来五年,外部不确定性逐步加大,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随着辖区土地开发的饱和,主要经济指标过分依赖房地产开发的矛盾凸现,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正在显现。新旧动能转换正处于攻坚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艰难,部分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幅下滑,新动能新引擎还没有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有待提升。
2、优化营商环境要求更加严格
尽管近年来在“四办”改革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对于部分事项落实不够深入、“一窗办理、集成服务”落实不够到位、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依然有所表现,“十四五”期间应着力在理顺机制、提升效率、突破服务上求突破,推动整体服务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梨园街营商环境。
3、绿色发展的路径亟需拓宽
“十四五”时期,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生态产品短缺已成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虽然“十三五”期间环境有了持续的改善,但是距离居民的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同时面对生态环保要求逐渐提高,传统企业成本和转型升级压力也显著上升。
4、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亟需提升
随着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形势日益复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风险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民生诉求日益多元化,民众对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市场调控、信息安全等诉求增多。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基层治理难度加大,居民对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高要求为基层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
三、“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区建设大学之城的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发展楼宇经济和商务服务业为重点,以营造高品质宜居宜业宜商环境为支撑,积极培育新动能、探索新模式、打造新亮点,持续在强化引领、优化环境、提升服务、促进稳定上下功夫,努力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示范街区,争取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征程中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抢抓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历史机遇,把创新摆在梨园街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精神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质效并举。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要求,重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全力推进“精品城区”建设,破解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难题,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厚植发展优势。
民生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提高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切实增进群众福祉,构建群智群慧、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美丽洪山建设,使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辖区人民的共同追求。
(三)发展目标
——聚焦区域发展,打造楼宇经济标杆区域。“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洪山区大学之城建设,以创新驱动强化战略支撑,强化电力和金融业特色产业发展,依托楼宇经济,形成岳家嘴商务楼宇集群,打造楼宇经济高地,助推“总部梨园、精品梨园、宜居梨园”建设。
——聚焦城市生态,打造品质宜居街区。对接“精致洪山”建设,促进街道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产城融合更加合理,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对接“美丽洪山”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大气、水、土壤质量提升,滨江滨湖特色进一步呈现,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聚焦民生事业,构建平安幸福街道。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结构更加合理,教育、医疗、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自然灾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等应急处置和物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市民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真实、安全感更踏实。
——聚焦效率提升,建设高效智慧街道。促进街道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深入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服务意识、改进基层工作方式、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完善街道“网格化”管理,促进基层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社区工作高效开展,便利群众。
表1 洪山区梨园街“十四五”规划发展指标
2025年预计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与自主创新
1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3.8
19.3
7%
预期性
2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35
2.0
8%
预期性
3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3.14
81.76
9%
预期性
4
亿元楼宇(栋)
3
4
预期性
5
新增区域总部企业(家)
1
3
预期性
民生保障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3.6%
3.6%
约束性
7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1150
1200
预期性
8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张)
50
50
约束性
说明:表1数据指标将依据区政府最终下达目标进行相应调整
四、“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
(一)优化楼宇经济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1、打造楼宇经济集聚区
在现有楼宇经济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楼宇经济规模,形成配套齐全、设施先进的楼宇经济聚集区,助推岳家嘴总部经济集聚区发展。以徐东大街、欢乐大道两条主干段为轴线,以现有12栋商务楼宇为依托,以能源电力、金融服务、商务咨询等为重点方向,打造岳家嘴总部经济集聚区;依靠梨园街“能源金融一条街”的能源电力企业聚集和现代金融服务业基础,引进总部企业,壮大楼宇经济集聚区规模。
2、打造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
以金禾中心、湖北能源大厦、长江时代、东湖国贸中心等发展较好的楼宇为基础,量身定做打造一批金融、能源、文化创意等特色鲜明的主题示范楼宇。注重金融、能源、文化创意等不同企业类型的空间格局需求差异,增强对高端重点企业的功能性吸引力,形成高端商务服务业集群发展。
3、创新引领新兴服务业发展
推广数字化新零售,积极发展体验消费、数字消费、社群消费、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基于数字技术的无人超市、智慧零售、智能便利店、自助售货机等新零售项目推广力度,创新多元化商业模式,积极鼓励和推动餐饮服务业、社区便利店等实体商贸零售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实现全覆盖。支持5G产品推广应用,推进5G在办公生活等领域应用,建设智慧楼宇。
4、强力推动项目攻坚
强化服务保障,凝心聚力推进余家湖村城中村改造,加快中兴广场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协助解决项目推进遇到的问题,全力以赴当好项目服务的“店小二”;促进希尔顿·欢朋酒店等高端商务酒店落地,坚持“六脉招商”网格体系,积极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做好新建商业楼宇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中冶南方科技大厦大厦、宏泰大厦、华电金融大厦建设成为企业总部集聚、人才氛围浓厚、高端商务发展、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商务产业园区示范标杆。
5、全面提升楼宇运营水平
加强与专业服务商合作,开展以商招商活动。通过专业咨询、委托招商、委托管理等合作形式,争取引入知名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实现楼宇运行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与管理。鼓励楼宇开发商和运营商提高楼宇自持比例,倡导楼宇设施与空间的复合化利用模式,增加快餐店、咖啡厅、健身房等商业服务设施配置,通过提高楼宇商业环境品质,构建楼宇经济生态圈,打造集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活力中心。
6、打造楼宇经济新高地
坚持“党建为核、服务为先、发展为重”的理念,提档升级金禾中心党员职工服务阵地,新建德成国贸党员职工服务阵地,发挥楼宇综合党委、楼宇企业党建联席会、党建指导员桥梁纽带作用,深化拓展“一长六员”、“红色工作队”模式,持续开展党建进楼宇、学习进企业、支部进项目、联动送政策等活动,全面提升辖区内12幢重点楼宇党建水平,增强楼宇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加强对楼宇、企业的跟踪分析,分类施策、个性服务、逐案优化,发挥楼宇经济“大管家”、“店小二”作用,利用“梨园荟”企业微信服务号,加强楼宇、企业与街道三方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开展“八进”活动,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助推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精致建设精致管理,建设智能高效品质街道
1、深入推进“三旧改造”
遵循“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突出重点、补齐短板,试点引领、政策扶持,积极创新、治管并举”的工作原则,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持续完成公安宿舍、区机关小区、防暴队宿舍老旧小区改造后,将其余9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老旧小区三年改造计划之中。
2、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对辖区内道路进行精细化建设和管理。围绕地铁12号线完成城建交通重点工程拆迁;持续完善街区停车泊位建设;加快东亭村H1,H3地块城中村改造12万平方米还建房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对辖区内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进行改造;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9个社区、44个小区有序开展,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全面提升街道管理水平
积极抢抓“新基建”建设机遇,对已有交通、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化升级,对现有社区开展智慧化改造,提升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和使用率。增强街道综合管理的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提升快速响应和高效联动处置能力水平。巩固军运会城市环境提升成果,持续深化环境整治,推进老城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环境全面提升。规范户外广告、门面招牌管理,结合街区广告匾牌整治,逐步提升街区广告牌匾设置质量和品位。推行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管理,加快推动边角地块环境品质提升,改善脏乱差的现状。
(三)持续改善综合环境质量,打造生态文明示范街道
1、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生态红线空间规划管控,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重大风险。坚持“流域、水陆、湖渠”三个统筹,“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管理”五位一体的治理思路,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开展河湖流域水环境“三清”行动,持续推进沙湖港水体提质综合治理,统一管控陆域点源、面源与水域内源,严格控制入湖渠污染负荷、清理整治排水管网,修复改造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增加河道自净能力,促进河湖水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推进绿色工地建设,持续深化道路扬尘防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餐饮油烟整治、工业源污染治理、散乱污整治等。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实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
2、全域实施增绿补绿添绿
实施增绿、补绿、添绿行动,构建大尺度生态空间,增加城区绿量,打造节点景观,提升生态水平。大力建设公园绿地,利用小型规划绿地、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微小空间“见缝插绿”,构建完善绿道系统,补织社区绿道网络,提高主次干道绿化覆盖率。着力开展“拆违建绿、拆墙透绿、破硬造绿、见缝插绿”行动,提升老旧社区绿化率。创新开展楼宇内部绿化。鼓励社会单位大型综合体、公共建筑、公共场馆在出入口、开敞空间等区域新增绿化小节点,引导单位小区院落景观与沿街道路景观融为一体。鼓励沿街有条件的建筑推进屋顶绿化、墙面立体绿化,提升院落景观,与街景呼应,彰显城市绿化品位。
3、倡导推行绿色生产生活
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与发展,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工作,强化垃圾处置运行监管,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鼓励低碳出行。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加快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支持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利用群众性休闲场所、公益场地、网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二手市场,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持续倡导绿色采购,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持续开展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厅等创建示范。
(四)着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1、提升高质量就业水平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就业举措。使用好企业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各类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确保政策落地生效,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用好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多形式、常态化的招聘会,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2、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居家养老。充分整合创建资金、惠民资金、老旧社区提档升级工作经费以及社区自有资金等,并吸收社会资金,新增和改建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形成十五分钟服务圈,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优化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系统,推进“互联网+养老”实施落实。二是加大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具有智能定位、紧急救援、自动报警等功能的居家养老呼叫系统,逐步实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接入安联体远程综合监管中心。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功能,引进和培育养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团队作用,推动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
3、加大社会保障供给力度
继续做好“阳光低保”工程,确定低保申报、审核程序到位,低保户信息动态管理及时,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保错保。落实调整后的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确保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公租房公示率100%。加大特困救助力度。继续设立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基金,调整特殊困难群众救助政策,确保“全覆盖、低标准、救急、救难”的原则,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帮扶机制,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4、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健全全科医生及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区、社区两级医疗服务建设,助力“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引导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区域性社区卫生分中心,整体提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发挥医联体服务作用,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区校医疗资源共建共享。
5、提升居民教育文化体育服务水平
建设学习型示范街道。切实解决中小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现有1所中学、1所小学的基础上,新增一所小学;将中学提升为省级示范中学。
推进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旅游设施,打造15 分钟生活圈、10 分钟活动圈和12分钟文体圈。实施“一街一品,一社区一特色”工程,把梨园街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区和智慧文化践行区。深化“全民健身”战略,完善绿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建设。在现有45支群众演艺团队基础上,新建5支艺术团队。
(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
全力发展培育社会组织。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工人才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的“三社联动”的社区服务与管理结构。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服务中不断探索“社工+社区+社会组织”联动模式,以推进新社区的治理创新。积极推动“三方联动”,尝试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治理途径。通过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共同协商、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社区各类公共事件,激发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整合各种资源解决社区共同问题。
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构建智慧社区多元共治新格局 。继续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实施居委会台账综合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以社区基础信息、社区基本工作、居民自治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丰富社区线上服务功能,推进“智能+社区”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选拔、考核、评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知识化、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基层干部队伍;加强惠民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明确社区惠民项目资金安排与使用范围,开展惠民资金专项业务培训,规范社区惠民项目的申报和制定,加强对社区惠民项目资金的指导和监督。
强化红色引领,做优做实基层党建。一是深化楼宇党建。充分发挥梨园微邻里平台作用,促进党建信息化,完善“一长六员”定期会议研究、随时反馈问题、长期跟踪服务的工作制度,以创建党建特色品牌为目标,夯实“楼宇党建”;二是繁荣红色文化,倾力打造“一社一品”。着重理清华电、省电单位型社区党建思路,创建居民需求度高、认同度高、参与度高的党建品牌;着重理顺鹏程社区“光蕴七彩大讲堂”,重塑东湖社区“在职党员进社区”,打造武铁佳苑“幸福列车”,深挖新世纪社区“大党委”共驻共建资源,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三是培强化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建强服务队伍。用好“智·汇梨园”干部大讲堂,通过聘请专家授课、模范干部交流经验等提升干部理论素养;通过定向培养、结对传帮带、专项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社区优秀干部,打造专业化、梯队化、高质量社区后备干部队伍。
(六)加强公共安全防范能力,构建居民安全保障体系
组建街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公共卫生专干。扩展防范公共卫生风险参与主体,建设全民参与风险治理模式。完善风险预警触发机制,突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云胶片作用。健全网格化风险治理机制,设立风险管理专员。提升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意识与公共卫生应急素养,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全力防范食药安全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深入施行食品药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和信息公示制度,实现餐饮行业“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建设。加强小餐饮日常监管,引导规范设立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完善区-街道-社区应急物资储备库体系建设,形成网格化布局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组建街道、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决策和救援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支撑
抓住“洪山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市、区对街道发展的政策支持。调整和完善产业发展布局与政策,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及招商引资政策激励机制。围绕我区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推进“十四五”时期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撑。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以五年规划为统领,各专项规划定位清晰、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时序,根据相关阶段建设目标要求,制定各类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适时启动重大项目建设。将相关重大改革发展任务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各责任科室、社区等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合作,提高规划执行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构建项目支撑
着力构建项目支撑体系,把“项目兴区”作为加快梨园街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区土地储备中心、区城投公司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支持和配合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在梨园街的建设,完成一批辖区重点建设工程。加大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力度,强化项目目标管理,落实项目责任制,对落地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四)深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领导干部带头解放思想,结合工作实际,解决具体问题,通过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破解发展难题,寻求发展的空间、动力和潜力。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提能善政抓落实,谋事干事促发展,勇于担当敢作为,加强学习善作为,勤政为民谋福祉。
(五)强化监督支撑
完善规划目标的监督考评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增强公众参与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