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彭妍
近期,多家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提前终止旗下的理财产品。《证券日报》记者对相关信息梳理后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公告提前终止运作。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的原因很多,比如,业绩不达预期、规模严重缩水、存在合规风险、产品线调整等。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还是由业绩因素主导。受今年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影响,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表现大幅低于业绩基准,若后续追赶无望,为了避免出现大量的客户投诉、因产品大量赎回导致理财产品规模大幅缩水,银行可能会选择提前终止相关理财产品的运作。
业内人士认为,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模式下,如何通过提高投研体系建设,减小市场波动给理财产品收益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及回撤现象,是未来银行在理财领域面对的较大挑战。
多家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向净值化转型。进入2022年以来,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已完成整改,投资者明显感受到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今年3月份,受国内外权益市场短期大幅调整影响,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甚至出现跌破净值现象。
在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后,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开始提前终止运作。记者对相关信息梳理后发现,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信银理财、农银理财、盛京银行、日照银行、浦发银行、中原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已将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
7月18日,农银理财发布公告称,计划于8月24日提前终止“农银同心·两年开放”价值精选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新客新资金专享)。在调整之前,该产品计划到期日为2030年8月26日。
8月5日,信银理财发布关于信银理财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15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公告称,经审慎评估,公司决定于2022年8月9日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同时关闭2022年8月9日的申购和赎回交易。在此之前,信银理财已于7月份提前终止了多只固收类理财产品,包括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11号理财产品、12号理财产品、9号理财产品,以及固盈象固收稳健半年定开1号理财产品等。
此外,盛京银行旗下的“添益系列理财产品”近两个月也有多只固收类产品宣布提前终止。浦发银行也有一只“鑫盈利系列546天纯债6号”固收类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招银理财、杭银理财、浦发银行、渝农商理财、日照银行等也出现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中,大多为固收类产品,从风险等级来看,以R2、R3级为主。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多家银行在公告中均有所提及。记者对相关公告梳理后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由于后续存在不可控市场因素,提前终止产品比维持产品运作更有利于保护产品持有人的权益;二是在存续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净值波动较大,未达到业绩基准且差距过大,导致大规模赎回情况发生;三是避免因管理规模下降造成投资损失。
谈及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陆续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现象,北京一家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伴随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逐步推进,理财产品的净值随市场行情波动、出现产品提前终止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这都属于正常现象。综合考虑客户诉求、经营成本、投资收益等方面因素,银行方面通常会将那些业绩表现不佳、净值波动较大、管理资产规模较小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提前终止理财产品运行,能够及时调整银行理财业务,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更有价值的工作内容上。但银行方面也要做好对投资者的解释说明工作,通过相关渠道及时披露产品运行情况,与客户及时沟通。此外,银行方面还要总结产品运作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如果旗下理财产品频频提前终止,既可能影响到投资者的体验,也可能会对投资者心目中的银行品牌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抢占理财市场还需内外兼修
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进入全面净值化管理的新阶段。面对新的理财环境,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怎么做,才能在理财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薛洪言认为,首先要增强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这需要银行理财产品要有足够高的收益回报,为此增配权益资产是大势所趋,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研能力较弱又是客观现实。因此,短期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主要通过配置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的产品来间接投资股权资产;中长期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逐步夯实自身投研体系,增强主动配置权益资产的能力。其次,从投资者角度看,购买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普遍较低,对净值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弱,后续银行发行的净值化理财产品应着重在降低净值波动、提升持有体验上多下功夫。
“今年上半年,因资本市场波动加大,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回撤,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影响了投资者的体验。这也对理财机构的产品设计、销售、投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理财产品净值化时代,需要理财机构提高投研体系的建设,在保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净值波动,以满足投资者“厌恶风险”的理财需求。同时,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和投资者教育工作,将净值化理念植入人心,引导投资者客观看待、逐步适应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在很大程度上与投资人理财观念没有转变存在一定关系。明明认为,除了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之外,理财机构想要留住投资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理财机构要建立起完善的投研体系,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另一方面,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千万不能贪图高收益而选择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其次是要抛弃以往的刚兑思维,接受净值波动和回撤的事实,充分认识到“买理财也有可能会亏本”的现实。
薛洪言表示,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模式下,投资者简单依靠业绩基准高低来挑选理财产品的策略会逐步失效,投资者应逐步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的现实,基于自身风险偏好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如果难以接受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性,购买存款类产品或许才是更适合的选择。
兴业银行在各个期限平均收益率均列前两名,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在中短期产品中占有优势,平安银行则在长期产品中收益居首
银行理财产品受众最广、知名度最高。6月“钱荒”时,年化收益率高达7%以上的产品让人记忆犹新。年底资金面紧张的状况或许不及当时,但不难发现,近来收益率已经在蠢蠢欲动。
国金证券认为,预计临近年末市场银根依旧偏紧,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将有所增加,年末揽储效应与竞争效应叠加,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将有望继续上升。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货币基金相比具有优势,是不少投资者的主要投资途径,但是真要选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各家银行都有不同期限的一大堆理财产品,买哪家收益率最划算?估计不少投资者心中没有明确答案。
《投资时报》记者统计了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今年以来(截至11月30日)发行的2万余只产品,并将这些产品分成四个期限—21天至40天、41天至90天、91天至180天、181天至370天,分别按这4个期限计算各家银行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结果发现,兴业银行在各期限收益均居前列,综合实力最强。
兴业银行各期限收益均居前
华宝兴业报告显示,1至3个月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在9月份创出4.89%高点,超过了6月份“钱荒”时的4.76%,10月份依旧维持4.89%,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中枢已有明显的上移趋势。
另据Wind统计,11月25日—29日,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8%的产品发行量占比高达72%,而在11月初,此项占比为50%。
预计年末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还会增加,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投资者该选择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呢?
根据Wind资讯数据,《投资时报》记者按四个期限对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进行平均,结果显示,21天至40天期限平均收益率前三名依次是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分别为4.93%、4.92%、4.79%;41天至90天期限依次是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分别为4.99%、4.97%、4.9%;91天至180天依次是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分别为5.25%、5.08%、5.02%;181天至370天依次是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分别为5.59%、5.28%、5.28%。
可以发现,股份制银行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国有银行。兴业银行在各个期限平均收益率均列前两名,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在中短期产品中占有优势,平安银行则在长期产品中收益居首。
选择风险在3级以下的产品
除了收益率,安全性也是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按风险和收益特征,银行理财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保证收益型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
一般说来,保证收益型产品的投资风险小于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保持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投资风险小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但不能一概而论。如有的结构性产品虽然采用的是保本浮动收益型设计,但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零收益的可能性较大。而有的债券类产品虽然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结构,但其收益较稳定、风险较小。
为了便于投资者理解产品的风险程度,银行对每只理财产品都设定了风险等级,一般从1级到5级,1级为最低。某银行理财经理告诉《投资时报》记者,选择3级以下的产品,安全性较高,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率。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起步资金通常为5万元或10万元。在有些银行,购买同一产品,50万元以上资金的客户预期年化收益率会高0.2%左右。而有些高收益的产品只针对私人银行客户,资金量需达到百万级。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不强,大部分产品锁定期在1个月至半年,通常收益越高的产品锁定期限越长,不能提前终止投资赎回资金。
对流动性要求不高,又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可以趁着收益率高企时,选择期限较长的产品一次性买入。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像货币基金那样每天变化,而是一直固定,投资期限越长,锁定高收益的时间就越长。
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仅6月份就已有20余只产品“提前退场”。
其中,不乏成立仅一个多月的产品。例如,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92号成立于4月26日,共募集41万元,6月5日便提前终止,而在5月上旬,华夏理财还对其开展了费率优惠。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业绩未达预期、理财总份额偏低以及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等,均有可能导致产品管理人提前终止理财产品。产品管理人需以适当方式特别提醒、告知投资者,并对提前终止的原因进行说明,做好相关资金兑付及善后工作。
多只银行理财提前终止
有的成立仅一个多月
记者梳理发现,近段时间,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民生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发布了旗下部分产品提前终止公告。这些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大多为固收类产品,成立时间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多数运行时间不长。
5月下旬,华夏理财先后公告称,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经审慎评估,决定于5月30日提前终止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93号,于6月5日提前终止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92号。
资料显示,截至华夏理财发布公告,这两只产品均成立未满两个月。其中,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3号成立于4月9日,共募集35万元;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2号成立于4月26日,共募集41万元。5月9日起,华夏理财对这两只产品开展了费率优惠,将固定管理费率调整为0.15%/年。
华夏理财现金管理93号成立公告
6月13日,民生理财公告称,为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根据产品合同约定,决定于6月18日提前终止3只理财产品,分别为民生理财富竹安盈6个月封闭5号、民生理财富竹安盈6个月封闭6号、民生理财富竹安盈6个月封闭7号。
截图自民生理财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这3只产品的运作方式均为封闭式净值型,其中民生理财富竹安盈6个月封闭5号成立于1月25日,将于7月31日到期,却在仅剩一个多月到期时就提前终止。另外两只产品的到期时间也在今年8月和9月。根据理财产品合同,在存续期内,管理人有权视产品运行情况提前终止或延期终止理财产品。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5月31日,年内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958款,同比增加117款,上升了13.91个百分点。
多因素导致提前终止
业绩未达预期、规模缩水等
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除了政策调整并影响到理财产品正常运作外,市场收益率大幅波动、投资标的发生风险或因其他原因,也将影响到理财产品所能实现的投资收益。部分产品受市场影响,净值波动加大,少数业绩欠佳的产品因赎回等因素导致产品规模收缩。
“这个时候,管理人衡量下来,与其坐视产品净值进一步回撤,不如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帮投资者及时止损,避免后续更大的损失,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管理人也可以节省精力打造其他拳头和绩优产品,为投资者选择其他稳健的替代产品,创造更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周毅钦指出。
记者注意到,6月11日,据中邮理财公告,中邮理财邮银财智·鸿运定制6号(盛鼎版)人民币理财产品拟于6月17日提前终止。公告称,“当前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影响产品未来运作,在目前产品实际业绩达到业绩基准的情况下,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经与客户沟通一致,产品管理人决定提前终止本产品。”
截图自中邮理财公告
理财总份额偏低也是提前终止的原因之一。例如,中邮理财邮银财富·鸿锦一年定开43号(财富专属)人民币理财产品便因连续10个交易日总份额低于1亿份而被提前终止。
周毅钦表示,产品金额过低,管理人从其中获得的收入很少,以至于不能覆盖经营成本,还会导致有些资产不能交易,“例如,债券市场是批发市场,交易金额动辄就是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单支理财产品的资金过少,债券交易就会非常麻烦。”
此外,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也会导致产品管理人选择提前终止。6月4日,民生理财玉竹固收类两年封闭150号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公告中就指出,原因是“该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理财市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为规范理财产品经营管理,更好满足制度要求,少数理财产品可能会提前终止运作。随着提前终止的情况增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还需以适当的方式特别提醒、告知投资者,并对相应原因进行说明,做好相关资金兑付及善后工作,此外还需要继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并加强投研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越牛新闻综合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