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共享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面提升,数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重庆各独立学院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成为了衡量全国各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全国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因此,重庆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已经从普通的电子期刊发展为自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各电子数据书商提供的电子数字资源,全国各高校也深化数字化资源建设,并持续增加数字资源类型和数字资源数量,所以对各高校的数字资源进行升级和完善也就成了十分重要的任务。我希望找出各高校在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促进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和改进。
1.数字资源的定义
数字资源以前即定义为用数字形式来存储、传阅、、修改的文献资料,在网络范围内流通,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多为具有商业价值或者已经被公开发行的电子刊物,电子图片,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近阶段,随着社会商业化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数字资源的具有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讲是,数字资源已经从传统的数据库平台向更广泛的平台传播,在社会上兴起的名人读书和名人讲座,阅读方便的电子报纸,保存良好的声像资料等等,这也表明数字资源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同的读者也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人们对数字资源的认识也会因为不同的视角而改变。
2.重庆独立学院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因各独立学院的客观条件及划拔经费问题,重庆各独立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购买类型和整合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数字资源购买数量多,重合率高
现重庆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渠道比较单一,缺乏长期规划和设计,没有从市场角度和用户需求考虑,导致各独立学院在采购方面各自为政,都是从数据资源公司购买经过公开出版发行的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资源,而且购买的数据库多集中在几个使用量大、质量较高的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网 ( CNKI) 、万方资源数据库 、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书声之家、万符考试系统等数字资源;另外,在信息化的网络数字资源和网络媒体资源方面的收集并没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由此导致各独立学院的数字资源毫无特色,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千馆一个面”的局面。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是:(1) 国内知名的数据库库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沟通机制,又没有遵守标准的国际标准准则,更不要提统一的技术标准,也导致了各知名数据库的重复建设。(2)数据库商与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地位不平等,导致各知名数据库商凭借数字资源量大,利用捆绑销售的策略,要求独立学院图书馆必须整体购买全方位数字资源,致使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重复率高,没有形成各独立学院的专业特色,影响了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有效使用。应从各独立学院的专业优势着手,突出各独立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特色和亮点,并提升各独立学院图书馆强自身的话语权,构建符合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强的服务能力。
2.2 自建数据库较少,标准不统一
目前,重庆各独立学院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出现了数字资源高度重合,单一化的趋势,由此,各独立学院图书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突出各独立学院的专业优势,已经根据各独立学院的特色,开始建设各独立学院的特色数据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独立学院图书馆在采购经费的申请预算有限,再加上每年更新电子期刊、电子论文数字资源需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在建设自有数据库的资金严重不足。(2)自有数据库建设需要依靠一支具有强大的专业人队伍来对自有数据库系统进行操作和改进,在这一方面,各独立学院图书馆缺乏具有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更不用对数字资源的二次开发、提练、收集等相关方面素质的人才,这也在一定程序上提升了各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自有数据库的难度。
3.重庆独立学院数字资源建设的对策
3.1 数字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加强图书馆之间电子文献 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共建,才能逐步改 变大而全 、小而全 的 建设模式,通过紧密协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制定高校子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1]。在合川地区,以成立了以涉外商贸学院、重庆移通学院、工商职业学院等高校为主体建立图书馆联盟;同时,以图书馆联盟为后盾,从而实现购买国内各大型数据商人数字资源时,提高谈判地位,合理地购买质量较高、综合优势较强、使用率高的数据库资源,减少各独立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重复率,实现各独立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差异化。其次,各独立学院的读者非本校图书馆时,必须通过外校图书馆认证,无法实现各图书馆共享数字资源,要是能够建立图书馆联盟各成员定时协调、联系的机制,做到各独立学院图书馆对资源的共享, 提升合川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合川全独立学院图书馆资源的全面共享。
3.2 提高采购经费、培养人才、建设特色数据库
数字资源整合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统论 、信息论、运筹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 , 贯穿了整合信息加工、采集 、服务 、评估过程, 涉及网络、计算机等多项技术。因此,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馆员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引进外来人才等多方面措施,造就一批精通专业知识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拥有较强的信息服务能力及信息开发能力的高端人才。在此基础上,提高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采购经费,购买高质量的外文数据库,建立各图书馆自有的特色数据库,实现对数字资源的二次开发,满足读者更高的要求。
3.3积极开展数字资源整合评价体系探索
积极开展数字资源整合评价体系探索目前 数字资源及其整合系统名目繁多、价格昂贵 , 要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 要求图书馆在自建或购买整合系统时, 应制定一个数字资源整合 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和束后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规范, 使图 书馆和开发商都有据可依。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专家评审法、台阶法、标杆法、定性、定量等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从资源数、资源类型、检索速度、资源利用率、 用户数量、用户满意度、接口标准化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
重庆地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电子文献资源分布具有不衡性、不合理性。只有各馆重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参与本地区电子文献资源共建、整合及共享活动才能使本地区电子文献资源更加丰富,更具特色,才能提升本地区电子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消防安全系统建设 问题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对内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学习与合作的重要场所。由于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可燃性,计算机网络机房、各类用电设备的易燃性,加之人员的流动的大量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因此,图书馆消防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
1 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1.1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收集和保存着大量的文献资源,履行着为各级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及参考咨询服务,参与对内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职能。
1.2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服务任务
除了社会职能作用之外,公共图书馆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服务作用。一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及公众提供文献借阅、业务研究、信息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通过开办各类文献展览、公益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传承社会文明。
1.3 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价值性强
公共图书馆作为集中收藏各类文献和书籍的场所,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性,尤其是一些图书馆收藏和保存着珍贵的国家古籍和文献,重要的历史资料,发生火灾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
2 当前公共图书馆消防问题分析
2.1 消防安全工作不到位
当前图书馆消防安全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到位的地方。一是安全宣传不到位。对内对外缺乏积极宣传消防的大氛围、大环境;二是安全责任不到位。职责不明,责任不清;三是消防制度不规范。主要是值班制度不严肃、检查制度流于形式、整改问题不彻底、演练制度不经常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如2013年8月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发生火灾就产因为责任不清,职责不明,安全检查不到位,导致火灾发生。
2.2 消防设施建设与配置不合理
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消防安全设施建设不够到位,难以应对突发的火灾事故。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比较滞后;二是日常维护不及时;三是错报、误报、失灵现象存在;四是灭火设施配置、疏散通道的管理、警示标志的摆放不合理。设备器材的建管脱节现象突出,后续维护保养不及时等问题存在。
2.3 应急预案不科学
目前各级图书馆消防应急预案不够科学,情况设想简单,处置程序单一。作为公共文化场所,馆藏文献丰富而珍贵,读者集中,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简单而单一的消防应急预案难以保证馆藏资料安全和读者等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如2014年4月26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图书馆发生火灾后,第一时间内,校内救援力量不足,应急不力,导致火势蔓延较快。
3 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系统建设对策
3.1 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强化馆内工作人员及读者的消防安全意识。首先,应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普及消防知识,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其次,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消防安全监督机制,落实好人员值班、责任追究、请示报告、定期检查等制度。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在馆内醒目位置张贴各类防火标志和防火警句等,形成浓厚的消防安全氛围。
3.2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
结合图书馆馆藏、建筑结构等实际,采用消防栓灭火系统、建筑防火分区以及火灾报警等方式。同时考虑到某些珍贵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图书馆灭火系统中应采用先进的气体灭火系统以及细水雾灭火系统,可以在保证灭火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馆内的文献资料。
3.3 制定火灾应急预案
科学的火灾应急预案可以将火灾损失降至最低。公共图书馆火灾应急预案的制定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在火灾发生初期能够做到及时报警并启动火灾报警按钮。(2)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人员的紧急疏散与现场救援相结合。(3)在火灾发生时应尽可能将损失最小化。(4)预案应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和指挥。
3.4 加强消防演习
通过加强灭火演习,提高馆内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火灾发生时可以更快地做出反应。在消防演习时应将工作人员分为灭火行动组、内部疏散引导组、外部疏散引导组、警戒组、医疗救护组、宣传报道组、事故广播、通讯组等几个小组,明确各个行动小组的职责,加强行动小组之间的协调合作。
4 结语
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与文化传承作用,馆藏文献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一旦发生火灾破坏力巨大。因此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系统建设必须放在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位置。当前公共图书馆消防安全中主要存在消防安全意识不到位、设施建设与维护不及时、火灾应急预案不科学等。加强公共图书馆消防系统建设的对策包括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制定科学应急预案、加强消防演习等,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馆的消防安全,使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伟.加强消防科技工作促进消防事业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1).
关键词:图书馆 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213-01
2012年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缜密、科学的考察与论证,决定在校本部图书馆实施RFID项目,该项目是该校图书馆2010年申请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指无线射频识别,即通过微波射频信号进行自动识别,它是一种快速、远距离、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该校图书馆是目前山东省高校图书馆中首家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
1 系统简介
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项目包括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无线局域网改造和相关配套项目建设三部分内容。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选用的是远望谷集团RFID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管理和服务两个平台,实现与现有图书管理软件(ILAS)的无缝链接。其中,管理平台包括电子标签转换、流通柜员工作站、图书盘点、图书安全监测和监控中心五个子系统;服务平台包括自助借书、自助还书、Web、24h自助图书馆四个子系统。利用先进的RFID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充分融合,实现了迄今最便捷的图书管理功能。
2 实施方案及步骤
自项目批准立项后,学校高度重视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项目,学校领导先后两次组织网教、国资、计财、教务和纪检审等部门举行RFID项目建设论证会,修改完善项目建设方案。图书馆积极组织对外学习RFID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优化我校RFID项目建设方案。学校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整体推进和协调机制,加强该项目的组织领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图书馆及时与财务、国资等相关部门交流沟通与协调。做到严格审批程序,严格工作流程,严格工作责任。为确保RFID项目的改造和应用效果,图书馆成立了RFID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学校领导的指示意见对原来的申报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在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了分阶段实施的详细预案。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进行阶段性建设工作,做到从严管理、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相互协调、有序推进,以保证项目实施的规范、有序、高效。
首先,对改造后的图书馆各楼层进行合理布局,对原有各书库、阅览室的图书、期刊资源按学科进行整合,分类、分楼层进行布局,将原有的各个独立书库、阅览室调整合并为5个借阅室。其次,对整个馆藏图书进行上架、顺架,并对缺失书标的图书补贴书标,以便于图书顺架。最后,对整个馆藏图书进行转换馆藏地点,就是将每一本图书由原来的馆藏地点转换到新的馆藏地点,并对每一本图书夹贴RFID电子标签,利用标签转换装置将数据信息写入电子标签(转数据),以实现与RFID的无缝连接。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 研究
1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概念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2789 - 1974( E) 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规定,公共图书馆是指由国家或群众举办,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免费或只收轻微费用为一个团体或区域的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他们可以为一般群众服务或专门类别的用户服务,它全部或大部分接受政府资助。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从基础设施架构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就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以及它们建立的馆外服务点、图书馆联盟、总分馆系统、区域网络等服务平台。它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收集和传递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文化,以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图书馆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2鄂尔多斯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概况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已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建设取得很大进步。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全部均进入等级图书馆行列,市图书馆晋升为地(市)级一级馆,8个旗区图书馆全部达到县级二级馆和三级馆标准,其中3个馆(东胜、伊金霍、乌审旗)晋升为县级一级馆,全市公共图书馆(室)藏书368万册,人均1.84册,年流通0.72次,人均到馆次数0.57次。
按照《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艺术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五项文化工程(2011-2015年)》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上,全市要建成6个一级图书馆,3个二级图书馆,各旗(区)公共图书馆都要达到国家县级二级馆以上标准,基本实现“每15万人拥有1个公共图书馆,每2000人拥有1个图书室,馆藏图书人均占有量达到2册”的目标;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上,全市要新增25万册藏书,其中“市图书馆每年藏量增长不少于 5万册;旗区图书馆每年藏量增长不少于1万册”;在共享工程方面,全力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城乡覆盖率达到100%。
3鄂尔多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鄂尔多斯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达标情况来看,鄂尔多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1缺乏明确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执行机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借鉴国内其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结合鄂尔多斯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鄂尔多斯图书馆无疑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推手和执行机构。这是因为无论从行政级别、馆藏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力量还是财政投入等各方面情况来看,市图书馆具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
3.2全市基层公共图书馆数量偏少。目前全市共1家市级图书馆,8家旗区图书馆,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要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要求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因此鄂尔多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应大力加强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快速增加基层服务点的数量,在全市范围内布设基层流通点或服务点,将市、旗区图书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优质的信息服务下沉到各基层流通点或服务点上。
3.3缺乏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具备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点,应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因此鄂尔多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需要搭建全市公共文化统一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全市内文献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无障碍流通,城乡居民能通借通还全市公共图书馆所有文献。
3.4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数字资源具有复制性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有着纸本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鄂尔多斯市已建设成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示范区建设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群众受众率与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因此,鄂尔多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应在全市范围内搭建公共电子阅览室平台,搭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的数字资源,结合市级图书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与自建特色数据库,将数字资源快速推送到人民群众身边,让他们普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
4鄂尔多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4.1总分馆建设。 通过对总分馆的建设,完善鄂尔多斯市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合理的网络服务布局,形成“图书馆群”,将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到全市所有人,通过图书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等方式,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全市将实现读者在总馆或任一分馆办理读者证后都能够在本体系中的其他分馆进行图书借阅,在任一分馆或流通点所借阅的图书都能够在其他服务点进行还回,形成“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资源共享”这一畅通的阅读渠道,使得市民不论身居何处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
根据鄂尔多斯市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底鄂尔多斯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940653人,约合200万人。按照《鄂尔多斯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的“全市市、旗(区)、苏木(乡、镇)、嘎查(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农村‘两公里文化圈’和牧区‘十公里文化圈’。”和“每15万人拥有1个公共图书馆,每2000人拥有1个图书室,馆藏图书人均占有量达到2册”的目标要求,在人口数量不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除8个旗区馆外,鄂尔多斯全市需要建设59个综合文化站、154个社区文化室和744个嘎查村图书室,全市馆藏图书总量达到400万册。从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角度来看,将这957个图书馆、图书室统称为服务点,它们通过互联网与鄂尔多斯图书馆形成总分馆服务体系,这意味着到“十二五”期末,鄂尔多斯全市需要建成957个服务点,基本可以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服务点建设如下表:
4.2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互联网信息服务。2011年文化部颁布了《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在“县、乡/镇居民居住集中的区域新建一批规范化公共电子阅览室”、“逐步建立‘三十分钟公共互联网文化圈’,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方便、贴近的公共互联网服务。” 而按维基百科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胜区2500平方公里,人口达58万,而其余7旗84500平方公里,人口为136万人,鄂尔多布人口密度分布极度不均衡。由于该实施方案是按照服务地域半径来布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点,不太符合鄂尔多斯人口分布不均衡和大部分旗区地广人稀的现状。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根据规划和测算,100%的苏木乡镇(街道)文化站(59个)、100%的社区文化室(154个)、60%嘎查村文化室(约430个)要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共需建设643个公共电子阅览室。
4.3增添图书馆ATM。图书馆ATM是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与分馆相比,图书馆ATM具有占地少、无人值守、自助上架、服务标准统一等优势,但内置图书数量有限 ,因此,可以考虑将图书馆ATM与分馆结合,错位分布,形成一张以市馆、旗区馆、分馆为主体、图书馆ATM为补充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参照国内其它地区图书馆ATM的布设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可以设置5台ATM自助图书馆。
4.4全面引进实时监控管理系统、门户网站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移动图书馆系统。服务网络和监控管理网络与总分馆同步建设,通过监管平台实时的了解各个分馆、流通点的工作状态、读者访问量和图书的利用率,以便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通过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和把握图书馆文化服务工作运行状况,从宏观到微观、从设备状态到应用状态、从静态分析到动态监控不同的角度对服务情况予以跟踪和反馈,以帮助各级领导直观快速地掌握文化服务的状态和效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文化服务的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通过门户网站系统,建设一套鄂尔多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统一管理与平台,可针对图书馆内部或外部网站进行信息管理、和网站维护;通过数字图书馆系统,让广大读者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能得到合理使用,通过移动图书馆系统,利用移动设备终端如手机、iPad等与读者建立互动通道,扩大图书馆延伸服务领域与范围。
参考文献:
[1]李亚军.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和存在问题[J]. 图书馆学刊,2011,( 2) : 105~ 106.
[2]段忠花.北仑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实践[J]. 新世纪图书馆,2012,( 6) : 92 ~ 94,48.
[3]许江涛.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思考[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 212) : 127 ~128.
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从何而来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然而对于因特网来说,图书馆却是一个信息资源最为贫乏的机构。在传统的社会经济法律框架下,图书馆对其占有的绝大多数信息,除了"保存"和供有限的使用(即"合理使用:fair use")之外,并无多少"处置权"。这一点可能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相反。因特网的威力使大多数以信息为生的行业感到恐惧,呼吁更严格的保护制度,而图书馆的产生就是为捍卫人类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制形式,与信息私权天然对立的,在社会运行的规则没有彻底改变之前,图书馆也只能按照现行的规则行事。
图书馆的馆藏不能任意无条件地上网,除了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外,图书馆上网的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授权,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服务(例如校园,或图书馆的局域网,或向"注册用户"提供服务――类似于发行商的角色)。这常常降低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热情。一些图书馆或漠视知识产权保护,或在各类限制面前束手无策。
近年来国内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已经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类似于CNKI和北大方正电子书库的做法,获取来自著作权人和出版商正当的电子版授权;另一种是类似于CALIS和国家科技图书馆所采用的成立虚拟联合体的形式,在与出版发行商的谈判中争取更大的授权。不论何种方式,数字图书馆建设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只有直面并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有所作为。
2、数字图书馆:技术不够用怎么办?
目前数字图书馆与其说是一个应用领域,还不如说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开发的领域。在技术上数字图书馆面临一系列前沿问题,在实际应用上,数字图书馆还不存在成套的解决方案。
从数字图书馆的理念出发,现有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必须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在应用中图书馆只能奉行"拿来主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很有市场,而实际上这些方案大多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依靠一家公司的产品是无法建成真正的开放系统的。
按照我们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数字图书馆对技术的最大需求在与整合资源和整合服务,正和资源的目的是通过一个门户入口提供知识导航,整合服务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可能方便地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服务。
数字图书馆可以看成是互联网上建立在一系列高层协议基础上的虚拟资源体,标准规范是数字图书馆存在的基础,是技术进步的主要体现,然而此类协议的建立又并非是纯技术的过程,还伴随政治的、人文的和法律方面的影响[2]。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很快,大都采用一种开放论坛的方式,只有计算机专家、图书馆员和具体的领域知识专家通力合作,才能促进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成型和成熟,在这一方面图书馆员相对参与的比较少,应该充分参与,更多地影响数字图书馆新兴技术。
3、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模式
教育部建设了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分别建设了面向科研人员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和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全国党校系统和部队系统也建设了各自系统的数字图书馆,已基本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较为完备的行业数字图书馆系统。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将数字图书馆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始积极部署推动本区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设了一批省、市、县级数字图书馆,在为区域用户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各地方结合区域特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多元化建设模式。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4、数字图书馆:资金和人才
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其本身不可能承担建设数字图书馆所需的庞大费用及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其建设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数字化,例如出版、影视、广播、教育等全方位的数字化,而图书馆在其中仍然扮演传统图书馆对于传统社会的角色:知识和信息的保存、传播、教育、娱乐等等,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且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可能使图书馆的形态也发生彻底的变化,图书馆的多样性可以千差万别,甚至找不到一点传统图书馆的影子,甚至可以不叫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数字化和维持一个合理、高效的服务系统(资源整合和服务整合)。它所需要的资金应该是政府根据有关的政策法规拨给的,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数字图书馆的特性来说,地域的限制应该可以很好地克服,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和合作应该能够更加方便地开展,文化部、教育部等国家一级的政府机构应该可以进行协调,使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数字图书馆的人才缺乏是一个与投入相关的瓶颈问题,也是依靠目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力――图书馆行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大投入,或者引进新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机制,或者制定一些宏观引导性政策,吸引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多地进入这个领域,扩大队伍,打好基础,改变目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娟:论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知识,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