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形势;高校体育;教育;问题;对策
1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现实状况
1.1深入理解新形势。要正确看待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深入理解新形势。在这里我们所提到的新形势指的是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两个方面而言的。在新常态下,社会发展进入了纵深阶段,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深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向着全面化和均等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和选择的过程中,首先会对人才本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一个全面的考量,包括人才的学习能力。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个人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都将成为企业在用人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综合考虑的因素。只有正确的基于其重心敞开的认识来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改革,才是有必要的、有成果的,才能够真正的惠及学生。1.2高校体育教育的具体需求。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特别是针对学生体育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其所秉持的思想和理念是一致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在实现的过程中,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通过身体上的锻炼来提升他们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在面对以后人生挑战时,一方面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同时也具有比较坚强的意志,而只有具备这样特质的人才,他们才会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地位,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后人生的发展上有更长远的路。
2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学生要求不严。新形势下,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严。对学生要求不严,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可以达到的某些目标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事实上这也是由于舆论导向所导致的偏差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之一。考虑到当前在高校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往往年龄集中在18~24周岁之间,这部分学生的体力、精力和身体的可塑性正处于人生的巅峰阶段,应对他们体育锻炼的要求适当的有所提高,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帮助他们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且帮助他们在校期间积累一定的运动技能,引导和帮助他们在毕业之后的人生这个阶段中能养成一个足够好的运动习惯,帮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去锻炼身体,但是从当前的情况上来看,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不太严格的,他们怕承担教学事故所产生的某种责任。
2.2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当前存在的第2个问题是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尽管体育运动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体力上的运动,但是实际上若要想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体育训练和锻炼活动将会事倍功半。而那些缺乏科学依据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很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伤害,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学校在整个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的架构过程中没有将体育锻炼这一内容放置在一个更加明确的标准和维度上去考量。也就是说很多学校并不重视体育运动在整个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往往分配给体育课的时间是相对比较零散的,体育教学受限于时间上的零散性,因此也就存在着缺乏成体系的、全面的训练计划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着缺乏应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2.3教师个人技能不强。当前存在的第3个问题就是教师的个人技能不强。任何一门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力和他在对学生施加教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决定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能够取得的结果。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个人技能不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分析当前教师个人技能不强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教师往往是职业运动员出身,这部分教师在此前的职业生涯中往往接受和学习的都是专业化的训练,针对那些没有专业体育基础的学生所开展的训练活动,他们往往缺乏心得。同时,由于从小在一个相对比较高压的训练环境中长大,他们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走在两个极端上,有的教师会用专业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有的教师则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认为那些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采用了现代的态度。这两种方法无论采取哪种,对于学生本身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权利实际上都是一种减损,而这种教师教学实践技能不强的问题,也深深的影响了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
2.4师生互动不够。当前存在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师生的互动不够。上面提到了,新形势下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应是体育教学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与教师沟通来了解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和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互动,了解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本身秉持的诉求,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围绕着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等等目标,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导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高压政策的影响导致出现运动伤害;同时由于师生之间沟通不畅所导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也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
3解决当前问题的几个措施
3.1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当前应秉持的第一个路径就是要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而言更是如此。由于是体育锻炼不可避免的会在锻炼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疲劳感,很多学生会基于这种疲劳感的产生而对于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抗拒的心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来,并且能够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积极配合来完成体育课教学的相关任务,学校就应考虑制定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对学生的出勤情况都包括在体育课上的各种表现都进行一个明确的要求,用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在这个体育课开展过程中有更加良好的表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
3.2调整教学方法,强调科学性。第二个路径就是要调整教学方法,强调科学性。体育教学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所应秉持的路径方针和政策是应具有特殊性的,相比于文化课的学习,体育课的学习要求是调动学生的身心,应是身体与头脑相互配合来完成体育教师所要求的规定动作,通过锻炼学生的身体来提升学生的意志和品质。与此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课堂上由于运动所产生的突发事件有及时的预估,并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的予以解决,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3.3强化进修,加强教师个人技能培养。第三个路径就是要强化进修,加强教师个人技能的培养。上面提到的新形势下,高校的体育教学出现了新的状态,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调整。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教师要想对学生施加更有效能的体育教育教学,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提升综合素质的一个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教师要积极的去参加进修,强化自己的个人技能。教师强化进修,应继续自己本身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要来进行。有很多在高校中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往往是专业运动员出身这部分教师,他们本身的学习经历与当前的高校中进行体育课学习的学生们,他们的诉求和实际状况都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个人技能提升的时候,一定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入手进行。首先,从主观层面上来说,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状况有一个明确的预估和判断,并且围绕着这些现实情况来设定自己的教学理念;其次,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针对高校学生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的,教师在学习这些教学技巧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和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围绕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3.4创造条件,强化师生互动。当前所应秉持的第四个路径就是要创造条件强化师生的互动,应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在不断地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能够彼此提供有效的信息,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教学。在面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引起注意,应将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方式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视野上去看待,教师应更加科学规范的去看待整个教学过程,而不要仅仅将个人意志简单强行加诸于学生身上,一定要依据当前高校中学生本身的身体实际状况,通过与学生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诉求,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引导和推动学生在整个求学生涯中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得并不理想,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很多高校都会以社会调查研究为重点,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把实践教学形式局限在社会实践上,就会限制对实践教学内涵和形式的全面认识,使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外延的拓展。
2.实践教学环节普及面不大
目前,即使在社会调查研究方面,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还不能在大部分学生中普及,社会调查环节多是与校团委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或“三下乡”活动结合进行,目前只能做到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停留在以点代面的层面,还没在绝大多数学生中普遍展开。这与国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要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3.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交通、通讯、资料和聘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课,等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问题,教育部曾下发过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要按一定的生均数额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限于财力问题,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还十分有限,与专业教学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羁绊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
虽然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有了一些具体形式,如观看影像资料、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从实施情况看,规范性不强仍然是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校尚未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对课时、具体计划、实施方法等未作具体规定;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相关制度,但这些制度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即使将实践教学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计划,但是也没有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条件和责任心来自行决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1.明确内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即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局限于社会实践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完整内容。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它的具体形式应该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方式。”根据这样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广义而非狭义的教学方式。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以外,还可以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各高校本身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
2.健全形式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大的问题,单一地依靠社会实践是不够的,即使有的高校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时间和师资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参与的学生也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对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健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解决普及面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寒暑假或节假日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在课堂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自学自讲中来;在校内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校内重大庆典活动,也可以通过对校史馆、校内实习工厂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机会;在科研实践方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全员撰写经典读后感、调研报告、命题作文、讨论提纲和自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上面的哪种形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都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客观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3.加大投入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高校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的建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力的物质基础。它要求高校管理者同等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高校相关部门应有明确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即高校不仅要有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教学经费,而且还应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量化标准,这样才能建立一种长效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上也应做到经济、节约、高效,保证教学经费真正用于实践教学。总之,只有在建立起长效的实践教学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4.规范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规范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重中之重。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实践教学;(2)规范性原则,即每次实践教学必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有计划,又有过程;既有结果,又有实效,不走形式,持续开展;(3)多样性原则,即实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4)因地制宜原则,即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形式。目前,各个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这些形式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看”和“走”六种形式:“听”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听相关的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说”即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进行讨论、辩论和演讲;“读”即学生根据课程特征和内容读教师指定的经典著作,然后撰写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写”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社会重大事件,指定命题,让学生撰写论文进行评比;“看”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写观后感或发表感想;“走”即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参观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以上六种实践教学的形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规范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实施。有计划,即实践教学在实施前应制定周密的计划,教研室和教师要上报计划,通过学院审核;有目的,即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有组织,即实践教学过程应在学院的领导下,由各教研室直接组织实施,广大教师应广泛参与,并且在实践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及时收回学生的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评定实践教学成绩,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应确立体系意识,即不仅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针对性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机制,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和不断创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对策和创新形式,才能达到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基金项目:
辽宁工业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高琳(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艾志强(1975―),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8.
关键词:学校德育;市场经济;问题;对策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评价失范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断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例如,诱使人们唯利是图,甚至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二)道德虚无主义悄然滋生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道德的主张,它认为,“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每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变的时期,都会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声音响起。原因是,社会的剧变必定带来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乱,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而人们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长,如此一来,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会成为社会的常态。而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正是道德虚无主义出现的信号。
(三)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
社会道德的控制机制手段有两种:一种来自外部的,来源于周围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的压力;一种来自内部,以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或羞耻感、荣誉感、责任感来规范其行为。如果有人违背群体公认的道德准则并受到周围公众一致的鄙视、谴责和排斥,就对其构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便成为一种威慑力,制约人们的行为循规蹈矩。在较为封闭的、文化高度认同的环境中,这种压力甚至能达到宁可受法纪处罚,也不愿受公众“制裁”的程度。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道德外部控制所依赖的社会道德环境已发生变化,道德观念已成多元共生状态,失去了昔日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中道德舆论的一统性和控制能量的“聚焦”态势。而且社会成员本身的道德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道德观由绝对趋于相对,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不容易产生效果。
二、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价值一元化的冲突
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过去,我们社会强调的绝对的、唯一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标准,以相对强制、对抗的态度压抑社会中与主流价值相悖的部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影响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处在同质的状态,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现实生活中,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它要求个体具有自主自强意识,要求个人奋斗、个人努力、追求自我成功和自我实现,要求社会公平竞争意识、效率效益意识等等,从根本上破坏了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和谐统一,二者有时是融合的、互补的,有时则是冲突的排斥的。其中社会多元价值观中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就是两个有突出矛盾的价值观。这种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如果没有及时的、正确而理智的指导,学生很难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德育便会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二)德育工作对新时期的教育表现不适应
德育工作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忽视内化。具体的表现为: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致使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这种对细微之处及内化的忽视将会导致德育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什么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表演、宣传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与他的活动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结果,德育非但不能发展学生,反而在折腾学生。
(三)德育工作者只满足于教育,忽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及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过程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是,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者不自觉地扮演了“教头”的角色,满足于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思想的目的,却很少通过互动、对话、交流、沟通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改造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构建。
(四)注重发挥德育的制约功能,忽视享用功能的发挥
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的是德育的制约功能,重视的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限制,而忽略了德育的精神享用功能。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促使他自觉通过德育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品德。正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德是如此的感人,以至于如果早晨明白了仁义的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心满意足。他把对道德的学习和实践看成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鲁洁教授也特别提倡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精神享用价值。她认为德育作为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其更深层的价值表现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三、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更新和端正德育观念
在合理的目标指导下,把什么确定为德育的重点,是德育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曾维菊提出:“德育的重点应把握底线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底线,我们可以认为是:利己但不损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应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我们在尊重利己这一生命本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道德的约束。
(二)德育目标要遵循德育规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主流文化对德育的理想定位居高不下,德育定位曾出现“高、大、空、远”的现象,忽视了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分阶段和对象,都以最高德育目标作为德育要求,缺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育引导,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理想与现实脱节使高校德育几乎失效。可以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了”。德育实效性的充分发挥,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德育自身的规律,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德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体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同时也必须使德育具有可能性、可行性、阶段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提出的教育要求要科学适度,要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与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相吻合。以高校的德育目标为例,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确立:第一层面是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日常规范。这是要求大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的道德伦理底线。第二层面是模范公民的道德规范,身为同时经历着人类优秀道德与文化的洗礼的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奋、进取应该成为他们道德上追求的目标,理应成为社会道德的模范执行者。第三层面是道德的最高理想。
(三)德育方法要从单纯灌输转向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道德判断和道德的选择能力上
苏霍姆林斯基把品德教育中的空洞说教看作一种“毒素”,只能培养出口是心非的人。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德育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运用各种形式,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培养他们具有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积极践行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四)培养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使他们成为德育的传播者和实施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管教育方针定的如何好,也不管校长有哪些规定,学生的情况最后还是取决于教师。”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个体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高校应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德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探索德育新模式、实践新方法的关键。一方面学校要制定政策鼓励他们乐于并安心从事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他们自身人格,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开创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环境资源,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亚文化环境系统,不可避免地受着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21世纪的今天,处于大众化阶段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化”的特点。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更要根据时展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要求,将德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文化活动中,应尽量体现当代校园文化的特点。同时,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要注重宏观文化群体建设,即校园校风建设,还要注重学生、微观主体文化群体建设,如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根据平等、理解、信任、互爱和互助等原则,建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RoutledgeEncyclopediaPhilosophy,Routledg,LondonandNewYork,1998
[2]刘次林.德育:内外互化,人己互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鲁洁.试论教育之个体享用[J]教育研究,1994(6)
[4][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赵志毅,等.高校德育研究的后现代语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6]曾维菊.底线伦理:学校德育的重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近几年连续扩大招生使体育教学面临设施、经费、教师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高校扩招是加速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巴首先。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二是。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推迟了就业时间。减轻了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对于拉动消费。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扩招也给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一、扩招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是扩招后教学的班级和学生的数量猛增。使原有的体育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教师配备不足.只能应变为加大教师教学时数和大班上课的方法。造成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高校体育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完成学校体育课外群体活动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由于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因此。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上述因素势必容易造成工作水平的下滑。
二是扩大招生后。高杖体育场馆及运动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前。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就不足欠帐较多.扩招后。不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状况生均拥有量更是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体育教学需要。使得教学质量难以确保
三是学校体育事业经费缺口增大。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上课班级数的增多。所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运动器材数量也随着增加。而体育事业经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求。
四是教学日程安排有所变化体育教学原来只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的一、二节。由于扩招后。学校教学资源容量有限。各学科教学资源都显紧张。不能保证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有些体育课程要安排在休息日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五是教学组织方面的新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实行“选课制”.学生上网随机点击教师和学习内容.基础课程教学完全与专业行政班分离。这对于体育课外辅导工作困难重重
二、对策
一要结合学校实际。扩建与维修体育教学场馆。高校的连续扩招是必然的趋势。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播要将体育场馆建设列人近期发展规划。把新建、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工作摆在必要的位置使得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满足教学要求。而且还能在档次上有所提高
二要周密计划。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进行.学校体育教学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和适应学校扩招的需要。充分挖潜。改革教育模式。贴近学生需要。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认真周密地制定好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各类竞赛、课余训练等工作计划.与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解决好扩招后所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要适当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性工作之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要适时地引进和补充一些优秀教师。目前。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师资补充到队伍中
四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计划
(1)要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2)针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已婚大学生。在修体课程时要实行个性化方案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育技术;教学手段
引 言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面对更多的生动而形象的图片、动画、音视频等。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也暴露了很多实际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多媒体教学情况,调研了某学院10个专业的510 名学生(随机抽样),约占样本总数的52.6%,收回问卷465份,占发放总数的91.18%,其中有效问卷443份,占发放总数的86.86%。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某学院多媒体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表1.学生对于硬件设施的评价
Fig. 1Students' evaluation of hardware
1.滥用多媒体
有些教师不顾学科特点和性质,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调查发现,在某学期开设的356门课程中,有238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安排多媒体教室上课。在这些课程中,有些根本就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
2.硬件设施不到位
从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学院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校园网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表2.教师对于硬件设施的评价
Fig. 2 Teachers' evaluation of hardware
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满足高质量的教学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功放等使用率高,老化较快,容易出现故障,而耗材又得不到及时供应,因而故障不能及时排除,有时会影响教学。
3.多媒体课件的水平不高
目前,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以PPT课件为主。实际上,许多教师的课件仅是将课本内容移植到屏幕上,有些好的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配一些图片、音乐或录像。使用这种课件的多媒体教学和以往教师对着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黑板变成了电子屏幕,粉笔变成鼠标而已。
4.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
表3.学生对于互动的看法
Fig.3 Students' views of interaction
由表3可见,有7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课程安排上,有配合多媒体教学的网上辅导、网上讨论的内容及时间。这说明学生对于师生互动的强烈需求。
二、优化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1.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
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影响了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应当引起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硬件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保障,没有良好的硬件基础,即使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师生队伍也很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2.加强教师教育技能培训
教师教育技能是有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作用。由表4 可见,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二维动画软件Flash、多媒体教学技能、音视频播放软件、电脑维护知识、幻灯课件PowerPoint等。多数教师希望能根据需要随时得到技术指导。
表4.需要培训的教育技术内容和时间
Fig.4 The contents and time of training
3.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要素,优质的课件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课件设(下转第99页)(上接第20页)计与开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手段,实现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的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4.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媒体设备,还需要教师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形体动作。为了使教师能够摆脱计算机的束缚,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上,可使用“多媒体激光遥控教鞭”,使坐在电脑前边操纵电脑边授课的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课堂上远距离地使用激光教鞭,能够自如地控制多媒体课件,从而增进了和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
三、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得一个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系统管理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并懂得技术的应用和建设,同时要学会使用理解教学搞好管理。多媒体教室在建设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配置硬件资源,使之能在实际教学中更符合教师的要求。而管理人员也应高度重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制度,将多媒体教室管理得更好,从而减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玉祥,于长学.《美国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与教学评估》[J].教育评估.2006,(11):22-24.
[2]张国栋.《大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24-25.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薪酬管理主要存在着外部缺乏竞争力、内部公平性解决不力、薪酬结构不合理、无视劳动力市场价格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坚持战略匹配原则、竞争原则、公平原则、个性化原则、简化原则,并且要重点解决好经费来源、人员调整、福利、延期支付、绩效考核等问题。
薪酬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其自身的人力资源建设关系到其职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人力资源是需要激励的,高校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受计划经济影响,在薪酬管理上相对滞后,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同时,理论研究的滞后也使得高校分配制度改革步履维艰。在企业薪酬管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汗牛充栋的今天,有关高校薪酬管理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贫乏,分配制度改革已成为制约高校的改革的瓶颈。透视高校薪酬管理,发现存在的问题,借鉴企业以及国外高校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探索我国高校薪酬管理的改革之路,对于高校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丰富薪酬管理的理论体系,开发薪酬管理的新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薪酬现存的问题
薪酬对高校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现有的概念是工资、津贴(奖金)、福利。我们认为薪酬(compensation)是指作为个人劳动的回报而得到的各种类型的酬劳,包括工资、奖金、福利三个方面,这其中又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薪酬。凡是直接、非直接的经济回报称为经济薪酬,如工资、奖金、法定的福利、自主福利等;非经济薪酬是指个人对工作本身或者对工作在心理或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如好的人际环境、合理的政策、弹性的工作、明确的职责、工作的自主性等,这是一个整体薪酬的概念。在此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来透视高校薪酬,诊断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薪酬的外部竞争力问题
薪酬水平决定了其外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又体现出外部公平,薪酬的竞争力和外部公平是诊断薪酬制度的重要指标。目前,高校薪酬水平总体上看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缺乏竞争力。
2003年教育部人事司承担了“教育事业单位收人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课题,课题组对99所高校,284663个样本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校薪酬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只有不到1/3,2/3表示竞争力很弱或较弱。61.7%的人对薪酬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虽然网上的调查数据受到一定的质疑,但可作为参考,《中华英才网》2004年的薪酬调查显示,我国教师职业的平均年薪仅为22080元,在35个职业中居于到数第3位。调查还显示:全国博士年均收人为61573元,硕士65948元。高校的薪酬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调查,但通过对一些高校的个别调查可知:高校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副教授年收人也就在3万一5万,低于全国博士、硕士薪酬的平均水平。
(二)高校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间题
内部公平性是检验薪酬制度的另一指标,高校近年来在薪酬上的改革也在试图解决内部公平性问题。平均主义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干好干坏都一样,缺乏激励机制。改革就是要打破大锅饭,这已成为高校的共识。然而,如何使薪酬制度具有内部公平性,却不是很容易解决的。近年来进行的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根据教职员工岗位职责、业绩进行分配,拉开了不同岗位的薪酬差距,不同业绩的津贴也大不相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行政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在绩效考评标准及评价结果运用上的不一致。高校对行政人员虽然也有岗位责任要求,但都是软指标,且缺乏监督机制,对高层管理者更少有要求和监督,高层管理者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游戏的监督者和奖惩者。另一方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岗位职责则是刚性的,指标往往偏高,大多数人很难得到全部岗位津贴,而行政人员却几乎没人拿不到全部的岗位津贴,这使得内部公平性到了极大的损害。
(三)薪酬结构的问题
目前,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的高校所实行的薪酬结构是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并存的二元结构。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二元工资结构中,国家工资部分原封不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工资制度,校内津贴按岗位、绩效给付,实行的市场经济下的薪酬制度。薪酬理论认为,薪酬应由基本工资、奖金、福利三个部分组成,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确定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及薪酬的水平。而高校目前实行的二元薪酬结构,只是在校内津贴部分实行新的分配制度,俨然是第二套薪酬,事实上也被称为“第二个工资袋”。如此,带来的问题是:(1)激励不完全。只用“第二个工资袋”进行激励,效果会打折扣。(2)改革不彻底。校内津贴是学校(院、系)自筹的,经费来源缺乏稳定性,保留二元结构,给学校留了后路,一旦缺乏经费来源,就可退回原来状态。(3)缺乏总量控制。教职工要数两只工资袋,学校要计二元结构的薪酬,给薪酬调查及调整带来了麻烦。
(四)无视劳动力市场价格
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进人劳动力市场应遵循价值规律,反映供求关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也要遵循价值规律。几年来,困扰高校领导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人才的流失。市场经济下,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时期,一所高校高级人才流出大于流人,就要认真检讨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不能简单地将人才流失归罪于人才缺乏忠诚度。人才的流失除了学校的学术氛围问题以外,就是学校的薪酬设计缺乏市场意识,无视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根据价值规律,当某一专业人才供给小于市场需求时,这一专业人才的薪酬就较高,当某一专业人才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时,该专业人才薪酬水平就会降低。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也较多,其中不乏热门专业,也有冷门专业。热门专业的学生都供不应求,作为具有较高学历、水平的热门专业的教师其身价必然高于其他专业的教师。然而,现行的高校薪酬制度,少有这种区分,导致热门专业教师流失,或隐性流失。
二、对策
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薪酬策略要坚持五个原则,重点解决五方面的问题:
(一)原则
1.战略匹配原则。高校薪酬要和其战略相匹配,如果高校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那就要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而要吸引一流的人才,就要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开始招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进人了世界先进行列,我们认为,完全是其坚持“延聘一流的人才,并使其快乐”的宗旨获得的成功。如何使其快乐?除了学术环境以外,薪酬是很重要的因素。香港科技大学当年延聘的人才主要是在美国知名大学工作的知名教授,对这些人才,学校给予薪酬往往高出其原服务学校给予的薪酬,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对市场竞争的准确把握。目前,我国高校正进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各校都在考虑对自身进行新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有的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有的要建国内一流大学,有的要建国内知名大学。有的定位于地方,要建成区域性的一流大学,等等。在薪酬制定上,就要考虑发展战略,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放眼世界,制定的薪酬在世界上要有竞争力。要建国内一流大学,就要进行薪酬调查,了解国内一流大学的薪酬水平,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去吸引一流人才。要建区域一流大学,就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同类高校的薪酬水平,拿出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去引人、留人。
2.竞争原则。薪酬的制定要考虑市场竞争,遵循竞争的原则。高校人才大战已达白热化,各校之间人才流动频繁。我们说这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改变了人才从一而终、人才市场一潭死水的局面,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带来了挑战,高校的学科梯队面临着因人才流失而受损的威胁。其实,除了学术环境以外,人才流失的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薪酬政策。人才总是在追求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认可,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无疑对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好的薪酬策略一定是具有竞争力的。
除了高校之间的竞争,高校还面临着与社会其他行业竞争优秀人才的局面,这就要求高校要了解市场行情,对不同专业的人才根据市场行情和供给情况制定薪酬标准,改变现在冷热门专业一个标准,导致热门专业人才外流的局面。美国高校基础学科教授年薪大约为4万一8万美元之间,而热门的法律专业教授的年薪却是6万一巧万美元之间。这是他们高校能招聘到足够的合格热门学科教授的一个重要条件。据统计,1996一1997年度,四年制公立院校教师按专业分类的平均工资,最高为工科类正教授,其工资为78161美元,其次为工商管理类,正教授工资为73912美元,最少的正教授平均工资为教育类,为56383美元。
坚持竞争原则还要大力提高核心人才的薪酬水平。目前高校中核心人才的薪酬偏低,以教授薪酬为例:自19世纪末中国出现现代意义的大学以来,“教授”职业很长时间内十分受人青睐,工资也相当高。据当时中华民国教育部统计室编发的资料显示,1933年,大学教授的月薪一般在300银元左右,可买1000多斤猪肉,是当时一般劳动者收人的几十倍。建国初期,政府推行低工资制度,但是教授的相对收人还是相当高的,并且逐年上升。高校教授最高工资与机械行业工人最高工资之比,由1952年的2.4:1上升至1957年的3.2:1,明显超过1933年大学教授最高工资与低于助教职称的其他教学人员最高工资的比率(3.06)。而现在教授的薪酬也就是在3000一5000元/月,只能够买猪肉300一500多斤,是1933年的一半不到。仅相当于一个MBA毕业生的起点工资。
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就是要达到内部薪酬的公平。每个人都在拿自己的贡献和回报与他人的贡献和回报进行比较,要求自己所得要与组织内部做出相同贡献的人相当。当自己的所得与组织内部做出同样贡献的人相当时,便认为薪酬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然而个人对组织的边际贡献很难准确测量,大多数员工总会认为自己贡献得多而收人得少,总会希望取得更多的报酬,因而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高校薪酬管理,要解决好公平问题首先要制定好绩效考核标准,并依此标准对全员进行绩效考评。当然,不同系列,不同岗位的职责不同,标准也会不同,关键是要有标准,而且是可考核的标准。在标准的高低与考核的尺度上各系列要相当,不能对一个系列较严,对另一个系列较松,要一视同仁。其次,公平不意味着平等,但要坚持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引进的人才,还是原有的人才,只要你达到了相应的标准,你就可获得相应的薪酬。目前有的学校在这方面实行双重标准,即对引进的人才给予较高薪酬,而对原有的人才即使达到、甚至超过引进人才的水平,也拿不到引进人才的薪酬,这就使得原有人才十分寒心,深感不公平,于是纷纷跳槽一一到别的学校他也是“引进人才”。再次,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给予不同水平的薪酬也是公平原则的体现。对于核心人才,就是要给予较高的薪酬,同时也赋予其较大的责任,并实施考核。
4.个性化原则。个性化是时展的要求,现代社会注重整体和单元的统一,只有个性化的单元才能组成富有特色的整体。高等教育尤其如此,美国高等教育的发达,某种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其差异化的管理模式。高校薪酬的个性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各高校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化。由于战略目标、占有的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决定高校薪酬不可能是千校一面。其二是高校内部薪酬的结构也应实行个性化设计,对不同系列、层次、岗位的人员根据其工作的性质和责任,实施不同的薪酬结构。再次,在福利方面可采用灵活的个性化的政策,提供菜单式的组合供选择。
5.简化的原则。薪酬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有大量的调查、精密的模型和严谨的计量,但形成的方案一定要简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让组织成员很清楚、明确地了解薪酬的结构、标准、兑现办法等,以便达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有的高校出台的分配制度,繁琐、复杂,以至于使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都难以理解,这样的薪酬制度其激励性可想而知。遵循简化的原则,还要取消现行的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并存的二元工资结构,也即将两只工资袋合二为一。整合资源、通盘考虑。
(二)重点解决的问题
解决高校薪酬问题,除了要坚持以上几项原则外,还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经费来源问题。目前高校薪酬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省)财政拨款、学费收人、学校创收等。要提高高校薪酬水平一是提高财政拨款数量,这方面还是有潜力的。2003年的教育财政拨款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左右。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的教育财政拨款始终在3%左右徘徊。1995年,我国大学生的生均拨款大致在8000元左右,现在的生均拨款是5000元左右,有些省降到2500元至3000元左右。我国2005年人均GDP1703美元,进人中下收人国家行列,但用于高教的生均拨款却逐年减少。目前学费已经没有多大的上涨空间了,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加大政府的投人。高校自身也有一定潜力可挖,那就是创收—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服务,获得回报。如科技成果转化、校办高科技产业、承担企业课题、举办各种培训班、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整合全校力量,集中搞创收,由学校成立若干专门机构进行开发。要避免全校上下齐上阵的局面,那样会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大量的用于创收上,本末倒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
2.人员调整问题。众所周知,高校用于人头的费用占办学经费比例较大,其实真正用于教学科研人员身上的费用较少,大部分用在了非教学科研人员身上。高校要提高薪酬水平,使核心人才享有较高的薪酬,就要精简非教学科研人员。高校要重点建设两支队伍,一是教学科研队伍,这支队伍要保质保量。二是行政队伍,这支队伍要精干,要专业化。其它的实行社会化。经过调整,学校负担的人头数减少,人均薪酬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同时,加大考核力度,使优质的人力资源享有较高的薪酬。
3.福利问题。福利是高校薪酬中的薄弱环节,目前的福利仅限于国家法定的福利,而且往往取最低标准,自主福利又较少。福利刚性较强,弹性不足,几乎没有自我选择的空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人力资源将逐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会保障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福利设计应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要提高福利在薪酬中的比例。另一方面,人才对福利的需求又是多样化的,有的希望有较长的学术假,有的希望获得进修、提高的机会,有的希望退休后享有较高的养老金等等,这就要有富有个性化的、弹性的福利设计。
一、作文命题:山回路转不见君。表现为:1、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实际,学生无法写出真情实感之作。2、学生有畏难情绪,缺乏主动作文的兴趣。作文命题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学生很难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作文教学过程:海天愁思正茫茫。作文教学过程缺乏系统,作文教学见效不大,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目前,语文教材中虽有部分作文知识简介,但较为零碎,不成系统,没有作文训练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一个富有梯度的训练体系,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语文老师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只能自成一套。
三、作文训练:欲采苹花不自由。表现为:1、作文训练中的知识化倾向,压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2、很多老师对作文重视不够,作文课时间被阅读课侵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评改不认真、不到位,学生作文应付、评改马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供读者参考:
一、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在作文训练课上,可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学生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较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可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初中的孩子正是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议
郑桂华教授曾说,初中阶段多写比多读重要。事实上,写作训练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巧练多思。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可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可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
2、多评多议。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教一个新班,都会从最初作文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加以讲评、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以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之后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优秀面。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投稿等。这样,我的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地鼓舞了中、差学生。
处方系医师为患者治病用药的书面文件,它既是医师用药治病及写给药房配取药物的凭证,也是药房调配药剂、指导患者用药及结算药品费用的依据。因此,它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证据作用。处方书写完整、字迹端正、用药合理、用法得当,是对每个医者的基本要求。
可是近年来,因为中医处方书写不规范而引发患者与医药人员的矛盾、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兹将常见的处方问题举例如下。
1处方书写不完整
常见如年龄、日期、住址、剂数、用量、用法等缺项,医生不签名或不盖章,一旦发生差错,难以追寻病人。
2字迹潦草难辨认
这类处方审方时不知所云,常得揣测猜想。如红芚(应作藤)与红花、桔梗与桂枝、蒌皮与姜皮、杏仁与枣仁、牛膝与牛子、三棱与法夏、扁豆花与扁豆衣等等,书写潦草根本分不清,处方量10g常与12g,1g,6g等相混淆。有的人字写得像小学二三年级学生的模样,竟然也龙飞凤舞“狂草”起来,令人“叹为观止﹗”
3杜撰药名滥造字
如将牛膝写成“牛夕、牛七、牛歹、牛汐、牛、牛”;豨莶草写作“希硷、希见、希苋”;蚤休写成“骚休”;秦艽写作“秦仇”;萆薢写成“草芥”;地肤子写成“地附子”等等,真不知究竟要什么药。
4并开药名意难猜
如藿连根各10g,酸柏仁各10g,川断续各10g,葶苏子各10g,银翘各10g,桃红各10g等等。开处方想当然。如果将方剂名称银翘散、桃红四物汤等来作为银花与连翘、桃仁与红花的所谓缩写会意是绝对不允许的。更何况桃红两字在书写潦草时与桃仁无明显差异,配方人员就是按桃仁付也在情理之中。
5不辨药性用法乱
如将薄荷的用量为一角(错将薄荷当荷叶);砂仁、蔻仁不注“后下”,反将龙骨、石膏、黄连、炙升麻注明“后下”;将海螵蛸15g注上“包煎”,阿胶珠烊冲等等。
6不知别名重复开
如将海螵蛸与乌贼骨同开;黄花地丁、蒲公英开在一起。与这些医师讲明开重了味,却仍然不知黄花地丁与蒲公英为一物。
7使用毒药无法度
如:某医师予食道癌病人用蟾酥6g入汤剂。蟾酥一般入丸、散用,常用量为15~30mg,该处方用量高出200倍,高出一日极量的40倍,若服下则病人有性命之虞。当发现问题查问处方医师时,连在旁的一位副主任医师也答不出该药的常用量,最后改成干蟾皮6g了事。
8不懂炮制错用药
一些医师自己开出的处方药名,却不知道要哪一种炮制品。如处方单写白芍,你问他要生白芍还是要清炒、麸炒或酒炒白芍,他一脸茫然,无法作答。对此,一位主任医师认为付生白芍。而按照《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处方应付”为“清炒白芍”。
以上仅是平时常易遇到的几种例子,都是发现问题与处方医师及时交涉才弄明白这些处方的原意。在信息时代,虽然电脑处方已很普遍,但电脑还不能完全替代人脑,手写处方在一个阶段或一定范围还会存在。处方既然是写给药房配取药物的凭证,总得要让人家看得懂。对于潦草而不规范的处方,如配方人员稍有疏忽大意,误配误用,轻则不能对证下药,治不了病;重则置人于死地,引发医疗纠纷。
不规范处方也凸显出职业道德教育及某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夫医者,应德诚技精,“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古人孙思邈这段对医者临诊处方遣药的论述,仍不失为当代医师的行为准则。
中医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经验学科,无论悬壶济世的走方郎中还是在药店坐诊的坐堂郎中,中医药学教育一直以临床实践中师徒相授的形式流传下来,这在中医药学的传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医药不分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医院校的建立,改变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医中药专业分设后,随着学科分类倾向西化且越来越细,各行其道,中医药不分家的历史被彻底改变,重医轻药现象客观存在。笔者建议,在现阶段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应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设置《中药炮制学》《中药饮片学》这类相关课程(据了解,河南中医学院率先在中医各专业的学科开设了《临床中药炮制学》选修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每年的任选课学生济济一堂,要求增加课时和实验课,希望能正式开设成必修课。据说目前已从原来的40课时增加到70个课时),使学生熟悉中药饮片加工及炮制的作用,掌握中药性能。在临床见习或实习阶段,带教老师也应认真指导,严格把关。
一、企业预算管理现存问题
我国企业正式引入并应用预算管理其实并没有多少年月,因此我国企业中的预算管理还处于稚嫩的发展阶段,是要一边摸索学习一边完善的。而且企业管理人容易受到传统的管理观念的影响,加上个人对于预算管理的不同理解,在实际施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误区。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中的预算管理尚存在许多问题还未解决。
(一)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
预算管理中关键的一环便是预算编制,只有科学的预算编制才能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资金的无谓浪费,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但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仍在沿用过去的基数编制方法,而且预算编制的周期是以年度为单位,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在高度发展的市场,对于企业来说已经缺乏适用性,长久应用下去只会拖企业发展的后退。而企业对于国外的先进预算编制方法缺乏学习精神,因此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没有适合的高效可行的预算编制方法,导致预算管理无法发挥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向导作用。
(二)当前的预算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许多企业都缺乏预算前做市场调查的习惯,没有针对市场目前的环境和变化做深入的调研和预测,企业只是在内部进行预算,闭门造车的后果便是编制出来的预算计划并不适用于外部市场,预算指标无法跟上企业与市场的快速变化,阻碍了企业的战略实现。
(三)企业预算偏离实践
许多企业的预算编制偏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客观性。这些企业都不是对每一期的企业活动进行新的预算编制,而是简单地在上一期的预算指标和过去的预算经验上叠加,以此来作为企业未来的预算计划。这种预算缺乏预见性,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企业内外部一旦发生落差较大的变化,便无法应变,适用无能。
(四)企业预算缺乏总预算理念
许多企业都缺乏系统性的预算指标,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考虑的因素并不全面完整,例如会缺失考虑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现金流预算等因素,导致预算编制的应用范围被压缩,同时也缺乏完整性,准确度堪忧。现行的预算指标体系没有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组织结构进行一体化的统筹预算管理,只是单纯地对企业的现金资金或者是成本费用进行了预算编制和监控。有的企业管理者将预算的关注点放在了企业的盈利利润上,亏损却没有计入预算内容之中,这样一来企业就无法掌握完整的资金盈亏情况,预算编制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五)企业的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没有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联系在一起,使预算管理人员和执行预算编制的人员有所松懈,没有严格执行预算工作,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变得形同虚设;绩效考核中没有将预算管理工作纳为考核内容,对于消极怠工的人员企业没有及时进行惩处,对于勤奋工作的人员也没有及时作出嘉奖,长久以来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预算管理的顺畅开展。
(六)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预算编制的方法是多元化的,包括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等等多种预算方法,不同的预算方法有不同的优劣,配合使用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各种变化。然而许多企业为了精简工作流程,加开预算工作速率,只采用单一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预算,导致预算编制的适用性和合理性降低。
二、解决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预算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如滚动预算等,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再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预定的发展目标,调整出适用于自身企业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可行性。
(二)依据市场情况编制预算
企业要在编制预算之前深入调查市场,掌握市场的变化和动向,保证编制出的预算指标能够适应当下的市场,当市场发生变化或者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时,也能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做到最优配置。预算编制中往往是环环相扣的,营销预算会影响到成品预算的编制,成品预算编制中包含了材料预算、生产预算等等。而市场价格、行业动态又决定了营销预算的编制。因此要做好预算前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情况,才能做出准确度最高的预算编制。
(三)建立全面预算体系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体系,将预算管理工作覆盖到企业全体,通过协调部门组织之间的工作和紧密部门之间的联系,将预算管理工作范围扩大到全企业,使企业能够对企业资源的每一笔支出流向都有全面的掌握和动态的监控。
(四)预算编制要遵守刚性原则和弹性原则
预算编制要坚持刚性原则与弹性原则的统一,预算目标不变,在预算编制时要综合考虑到企业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市场的变化,企业业务结构等等。在执行预算编制时,要根据实际运营状况,允许在不改变预算目标的情况下进行预算编制的微调,但这种微调要在科学会计核算过后得出的允许标准值内进行。
(五)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预算编制完成后,相关部门要将预算编制进行有机分解,将每一个预算编制指标下发到对应的部门中,确认每项指标都有相应的负责人,
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负责人承担,以此形成企业内部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分到预算指标任务的部门必须要严格执行预算编制,部门内的一切运营工作都要以预算编制为准,严格控制部门的资金活动,保证部门资金配置的科学性。
(六)落实预算考核,加强奖罚激励机制
要将预算管理工作和绩效考核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让预算考核起到最佳的预算管理监督作用。企业要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相关从业人员的预算管理工作表现和业绩都要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考核人员要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估,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财务部门反馈的财务信息等等来综合评定,同时也根据以上信息来评定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否有漏洞,进行预算管理模式的调整;在绩效考核评定之后采取奖优惩劣措施,对于绩效情况好,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要给予嘉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七)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式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情况挑选预算编制方式,要适当地组合预算编制方式进行使用,防止因为预算编制方式过于单一导致预算准确率可行度下降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