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抗疫”数字化

2024-12-13 2:11:57 欧洲杯直播 facai369
原创 过蝈8433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530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过蝈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艰难的苏杭回家路 518那天,接到苏州社区的电话:“这周别回来了!杭州回苏州又要隔离三天。”好心提醒我的是社区主任,有什么抗疫动态,她都会主动联系我。 匆匆挂完电话,只得把周五的火车票退了。独自在杭州,也不能浪费这个周末。出门去西湖边逛逛,许是看多了朋友圈里上海的安静,西湖边游人如织,让我一顿恍惚,杭州还是杭州,似乎和以前一样。断桥边吊嗓子唱戏的人们、三公园里跳舞拍视频的人们、曲院风荷边喝茶喝咖啡的人们、北山路上拍下今夏第一朵荷花的人们,一切如常,人们对生活也就这点希望——平常,正常。 我曾经写过一篇苏州的抗疫生活,大赞细腻的社区基层工作。可这份细腻,也是对人力的极大消耗。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提醒我防疫政策的变化、我身在基层的同学、好友、亲戚几乎都为了抗疫舍小家,日日加班。在感动的同时,也深感这种成功是“血肉之躯”建筑的长城。还有没有别的道路更加高效、精准、低耗呢? 我想应该有的,比如杭州。 杭州将抗疫工作彻底数字化了,将疫情的影响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数字化治理的道路更值得推广发扬。 五一节后,我从苏州到达杭州,当时的苏州行程码上还带有“星”。但凡带星号,在火车站的防疫人员都要和社区对接,进行“闭环交接”。在社区对接后,被送到家。我一到家,健康码立刻转为黄码,随后接到防疫电话。通知我居家隔离三天,会有一次人员上门采样核酸。如阴性,满72小时后自动转绿码,可以正常行动,只是接下来的11天里不能离开本市。在隔离的三天里,外卖正常,物业派送,有人上门核酸采样。 回想起,四月份从杭州回苏州的时候,从火车站到家门口,被工作人员一路“护送”,最后在门上贴个门磁,那叫一个严丝合缝啊。到杭州却没见一个工作人员,门磁也省了,直接在房门上贴了一张“福”字,看得我哭笑不得。 其实在杭州,控制我的就一个“黄码”,但这就够了。因为哪哪都要扫场所码,连进个小区门口的小超市都要扫,是黄码的话,哪儿也进不了。 隔离解除后,果然满72小时,自动转绿码,我也可以正常出门。和疫情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一件事情——48小时核酸采样,就在前几天48小时改为72小时了。 1万个核酸检测点的杭州 杭州目前有1万个核酸检测点,还产生了个新名词——“15分钟核酸采样圈”。以前楼盘营销时动辄讲“15分钟便利生活圈”,何曾想,连个核酸采样也是15分钟采样圈。 我生活工作的上城区、拱墅区,人口稠密,检测点众多,早、中、午、晚四个时间段都有采样工作,叫做“1530”标准——步行15分钟内到达采样点,排队等候不超过30分钟。大量的党群服务中心、药店、闲置商铺都被充分利用,而造价较高的“采样小屋”也多是在景区、景点这样的地方存在。 疫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工作—— 首先是核酸采样的常态化,杭州的健康码现在已经四码合一,如果核酸超过时间就变灰码,所有公共场合都无法进入。我曾经有一次变灰码的经历,在地铁口被拦下,只得在支付宝上搜寻最近的采样点,采样完成后灰码就会恢复。好在点多,排队少,即便常态化也是很便捷的。 其次,因为想尽量少搭乘公共交通,我改骑自行车上班。自行车是我在“闲鱼”上购买的闲置,通过“闲鱼”找到附近的卖家,距离我仅两公里,骑着共享单车去她家,上门自提后再骑回来。虽然早晚高峰的杭州交通很残酷,但是一边运动一边环保出行,这种生活也是蛮酷的。 杭州是全国首座核酸常态化的城市。表面上是多一项核酸检测,背后却是数字对普通人生活的改造。如果说,数字化治理在疫情前还是一件很无形、遥远的事情,那么在疫情时,它更加深刻、紧密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改变的生活 杭州是一座数字之城,数字化。 数字,提高的是效率。四月份我在苏州火车站出站的时候,还是人工登记,工作人员把每个人的身份证号、各类信息用笔记录,造成队伍的挤压、排队。出站的时候一路刷“苏康码”、身份证,但最后还是用人工笔记。那么,前面刷的码、录的证都是为了什么呢?我也想不明白,只能糊里糊涂地排着队,等着工作人员辛辛苦苦写好笔记。到五月底我再回来,也没有见人工笔录了,核酸采样点还是不如杭州方便,无法做到随时随地。 杭州所有的场所几乎全都扫码出入,全程数字化。高铁出站,依次扫码出行,十分有序,队伍也没有积压。有的行政区,住宅小区也都采取了数字化治理,网格长能够“一秒钟扫楼”——住户出示健康码后,只要掏出手机一扫,对方的核酸检测情况和新冠疫苗接种等信息就一秒钟“闪现”在手机屏幕上,比以往的传统手动登记效率提升了近10倍。 杭州从2021年10月推出第一代场所码,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场所码第一代在去年推出一个月后,日均扫码量达100万;到今年3月日均扫码量是1500万;五一后,第四代的日均扫码量已经是2000万了。 数字化的速度不仅体现在人流上,还体现在物流上。有一项针对货运车的“城市货运导航”的应用,将核酸比对的功能前置,督促通报相关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上线以来,用户量日均达到2.5万辆,日均使用11万余次;累计提供服务约1001.7万次;核酸检测率从上线首日的45%提升到了89%。 现在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APP、数据库,杭州更好的地方在于数字化的整合。苏州数字化的程度也很高,但是整合度似乎不如杭州。疫情期间,我的在苏州从事物流的朋友吐槽,货车要去常熟、太仓等几个地方,各地都有自己的物流APP,苏州叫“苏货码”,常熟是“访易安”,到太仓就是“货运码”。仅苏州下辖几个县级市,都难以统一,带来了不便。 我个人也很有感触,因为杭州是“支付宝”走天下,哪怕“浙里办”这样的政务服务也可以在支付宝上搜寻到。现在的“四码一屏”更是将核酸检测的督促推行到了极致——用倒计时的方式在提醒你:距离“核酸证明阴性”还有多久失效。 数字,深刻地提升了杭州的速度、杭州的效率。不要小看这一秒,几秒,少花一点时间,日积月累,就是巨大的财富。在数字时代,时间是最宝贵的。 数字化生存 苏州、杭州都是居民幸福感很强的城市,但在数字化的领域,杭州明显更进一步。苏州虽然节奏慢一点,但也更有浓浓人情味。 这些年来,数字,早已成为了我在杭州的一项生活方式:出门的时候用哈罗、青桔单车骑到地铁站,扫场所码、用支付宝进地铁站,刷手机看新闻,扫码进写字楼,开始对着电脑工作,中午用美团叫外卖,下午临近下班用叮咚盒马买菜,到家后收天猫包裹,然后打开电视看爱腾优——这是我在杭州的典型一天。 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和数字为伴,因为疫情“不必要社交”“不必要逛街”,所以都尽量减免了。作为传统行业的80后中年人,我在审视这种生活后,产生了一种困惑:我的人生正在被一点一滴地“数字化”。在数字中,到底是越来越自由,还是逐渐失去自由了?我没有答案。 《未来简史》中写到:“从以人对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转变并不只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会真真切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伴随抗疫的发展,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快速地成为数据的城市,每一张人脸,每一条记录,每一条轨迹、每一个场所,都最终会化成一条条数据在我们的大城市的运作系统中流转,我们正在变成数据,数据也在改变我们。 疫情,让这股数字浪潮来得更快更猛烈了,也让城市的运转越来越快速高效。近些天,杭州最新的人口数据出炉,其增量位列长三角第一。常住人口1220.4万人,仅次于上海2489.4万人和苏州1284.8万人。杭州规划预测到2035年,其常住人口规模在1500万人左右。从现在的治理情况看,这个人口容量也是合理的。 数字让杭州越来越高效,但生活也是幸福的,西湖畔、断桥边、北山路上的荷花碧连天了。 作者:个人公号,过蝈的小宇宙。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原标题:《苏杭“抗疫”之路》 阅读原文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