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解”蚂蚁集团:历经八轮融资 境外子公司多数亏损(“能力范围内选最好”,这句话错在哪?)

2024-11-26 20:25:25 未命名 facai369

  肢解蚂蚁

  原创 任庄主 

  来源:任博宏观论道 

  【声明:本文信息全部源于公开渠道,文中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正文】

  由于本周四进行申购(10月29日),最近成为市场关注点的蚂蚁和老马,预计关注热度后续还会进一步上升。实际上蚂蚁也是除金融业之外少数能够同时进行A+H股上市的企业之一。通读的招股说明书,便会发现本身崇尚小而美的蚂蚁并不小,其历史变迁过程俨然类似一段蚂蚁搬家的过程。

  一、蚂蚁集团的演变路径

  (一)多年来金融领域的布局已经相当惊艳

  蚂蚁集团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撼动传统金融大树、颠覆传统金融的过程。

  1、于2004年诞生的支付宝算是蚂蚁集团的前身,其产生的背景则是为了解决2003年上线的淘宝网买卖双方的支付信任问题,后续通过推出全额赔付、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方式来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使建立在淘宝和天猫基础上的阿里巴巴集团成为场景和流量的市场龙头。

  2、随后蚂蚁集团分别于2010与2013年获得两个小贷牌照、2011年获得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获得基金销售牌照、2013年推出余额宝、2014年推出花呗和成立蚂蚁金服、2015年推出借呗和成立网商银行、2016年控股国泰财险、2020年成立蚂蚁消费金融以及将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

  3、至此蚂蚁集团基本上完成了在金融领域的主要布局,目前已经获得银行、消金、小贷、保险、基金管理和销售、三方支付等多个金融领域牌照(每类金融牌照还不止一个)。当然在券商和信托牌照领域,蚂蚁集团也没有闲着。例如,2015年曾尝试收购控股德邦证券的计划被监管叫停,不过近期蚂蚁集团正尝试和达成战略合作,似乎有意取得财通证券的控股权。与此同时蚂蚁集团近两年来也在不断寻求有意开展战略合作的一些信托公司。

  (二)历经八轮融资

  五年多以来,蚂蚁集团历经八轮融资,其中有三轮融资规模较大,分别为A轮融资、B轮融资以及Pre-IPO融资,规模分别达到120亿元、45亿美元以及140亿美元,涉及投资机构达到70余家。

  (三)本次IPO的战略投资者主要有哪些?

  战略投资者的地位和层级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市场对一家企业的认可程度。本次IPO已经明确的战略投资者主要有:

  1、阿里巴巴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浙江天猫技术参与认购7.30亿股。

  2、易方达基金(市场排名第1)、汇添富基金(市场排名第2)、华夏基金(市场排名第4)、招商基金(市场排名第10)、南方基金(市场排名第5)、嘉实基金(市场排名第9)、鹏华基金(市场排名第8)以及中欧基金(市场排名第13)等市场排名靠前(非货币型)的基金公司均通过3年期封闭运作战略配售灵活配置基金或18个月混合型基金认购。

  3、中金财富证券和投资等两家联席保荐机构的子公司分别认购10亿元(不超过发行股份的2%)。

  此外,全国社保基金以及多家主权基金也表达了战略投资者的兴趣。

  (四)蚂蚁集团存量股东有9家国企

  目前已有9家国企为蚂蚁集团的股东,分别为全国社保基金理财会(2.9395%)、保险(集团)(1.0488%)、中国人寿保险(0.7303%)、人保资本投资管理(0.5387%)、新华人寿保险(0.4184%)、北京创新成长企业管理(0.2994%)、中国人寿保险(0.2384%)、北京千舜投资(0.1788%)以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0.1788%)。

  二、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集团之间的关系

  (一)虽然现在蚂蚁集团正在登陆A+H两地资本市场的进程中,但蚂蚁家族的另一集团,即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分别于2014年9月19日、2019年10月15日和2019年11月26日在美国(存托凭证)、伦敦(存托凭证)和香港上市。同时阿里巴巴集团间接通过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持有蚂蚁集团 32.6470%的股份。

  (二)以天猫和淘宝为基础的阿里巴巴集团也应值得重视,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集团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37万亿,2019年创造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分别达到3954亿元和1462亿元。应该说这种业绩指标已经相当于国有大行的水平,但考虑到阿里巴巴集团本身总资产规模仅有1.37万亿,因此其创利能力理论上是远远高于国有大行的。

  (三)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集团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蚂蚁集团的重要子公司支付宝于2004年12月由阿里巴巴集团设立。同时阿里巴巴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控股蚂蚁集团35%的股权,阿里巴巴集团在蚂蚁集团全球IPO中享有反稀释的权利。此外蚂蚁集团的交易场景平台也主要源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则通过微贷平台、芝麻信用、借呗与花呗等形式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商户和客户提供相应金融服务。

  三、肢解蚂蚁集团

  (一)创利能力惊人,目前净资产最多可支持超4万亿资产投放

  和阿里巴巴集团1.37万亿元的总资产相比,蚂蚁集团的总资产仅为3159亿元,不过今年上半年却创造了725.28亿元的营业收入和219.23亿元的净利润。同时如果考虑到商业银行93-95%的资产负债率,则目前蚂蚁集团2082.62亿元的净资产,大致可以支撑4.17万亿的资产投放。这应该也是马云呼吁全面放开监管限制的最主要动力。

  (二)拥有200余家境内外子公司,20家最为重要

  蚂蚁集团目前拥有70家境内控股子公司、98家境外控股子公司、58家参股合营及联营公司(下图中仅呈现2家)。其中下图呈现的14家境内控股子公司和6家境外控股公司比较重要(主要财务指标占蚂蚁对应科目的5%以上),如两家小贷公司(蚂蚁商诚和蚂蚁小微)、天弘基金、支付宝。此外蚂蚁集团控股30%的网商银行以及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同样较为重要等等。

  (三)盈利来源98%依靠四家微贷平台、支付宝和天弘基金等金融版块

  从蚂蚁集团的具体盈利来源看,其金融版块贡献较大。仅以今年上半年为例。

  1、四家微贷平台(重庆万塘28.61亿元、蚂蚁智信73.08亿元、重庆蚂蚁商诚6.22亿元以及重庆蚂蚁小微小贷4.34亿元)合计贡献112.24亿元的净利润,占全部净利润的51.20%,而其总资产(724.90亿元)则仅占总资产的23%。

  2、支付宝中国和支付宝杭州(合计89.61亿元)、天弘基金(12.81亿元)、基金销售(0.55亿元)今年上半年合计贡献净利润103.02亿元,占全部净利润的47%,与其相对应其总资产(984.54亿元)仅占总资产的31.17%。

  以上加在一起便贡献了全部净利润的98.20%,而其总资产仅占54.17%。

  (四)境外子公司多数亏损

  除境内有两家支付亏损外(蚂蚁金服杭州和上海云鑫创业投资),蚂蚁集团的境外子公司多数也多为亏损状态,我们统计的6家境外重要子公司中,有4家在今年上半年处于亏损状态。

  四、蚂蚁集团最重要的业务为微贷、理财以及保险三大表外业务平台

  虽然表面上看蚂蚁集团表内资产刚刚超过3000亿元,但其最重要的业务实际上源自表外三大平台,即源自微贷平台、理财平台以及保险平台(蚂蚁为突出“科技”概念,在这三个平台中均加上“科技”二字,如微贷科技平台等)。具体来看三大平台均是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对蚂蚁自身流量进行变现的业务模式,实际上是利用蚂蚁集团提供的流量和客户进行放贷、卖理财和卖保险。

  数据上来看,蚂蚁集团三大平台今年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合计达到459.73亿元,占上半年蚂蚁集团全部营收的63.38%。

  (一)约100家银行通过微贷平台放贷,放贷规模合计达到21537亿元

  1、微贷科技平台实际上蚂蚁集团的放贷平台,不过这里放贷资金只有2%是由蚂蚁体系(即网商银行和小贷公司)提供,98%的资金则由合作金融机构提供,蚂蚁集团按照发放消费信贷及小微借款余额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费用,也即该平台实际上只是提供了流量,甚至连场景和用途要求都没有,特别是借呗。

  2、具体来看,蚂蚁集团与约100家银行(包括网商银行)合作,由这些银行借助微贷平台的借呗和花呗两款产品进行放贷,今年上半年微贷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规模和小微信贷规模已分别达到17320亿元和4217亿元,合计达到21537亿元,服务约5亿用户和超2000万小微企业。

  根据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其借呗和花呗发放贷款的日利率平均为万分之四,也即年利率可达到14.40%,这一利率水平已经远远高于目前国有大行4-5%的消费信贷利率,因此蚂蚁集团本身所从事的微贷业务实际上是超高利差金融业务。

  (二)约170家资管机构通过理财平台销售资管产品,规模达到4.10万亿

  1、理财科技平台实际上是蚂蚁集团的代销平台,蚂蚁集团同样只提供客户与流量,而这170家资产管理机构则提供各类丰富的资管产品供客户选择,蚂蚁集团则按照金融机构合作伙伴通过该平台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的一定比例收取。

  2、具体来看,蚂蚁集团与170家资产管理机构合作,由这些资管机构开发提供差不多约6000种资管产品,通过理财科技平台上的余额宝、余利宝以及大理财等进行销售,今年上半年通过该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到4.1万亿(33%由天弘基金管理、约1.35万亿),服务超5亿用户。

  (三)约90家保险机构通过蚂蚁的保险平台卖保险,规模达到518亿元

  蚂蚁集团同样借助于保险平台,与约90家保险机构开展合作,向超过5.70亿支付宝用户推出退货运费险、相互宝以及全民宝等保险类产品,按照金融机构合作伙伴通过该平台收取保费或相互宝项目参与用户支付分摊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近一年通过该平台成的保费及分摊金额达到518亿元。

  五、蚂蚁集团不能被忽视的部分:2018年高达440.28亿元的市场推广费用支出

  蚂蚁集团能够取得场景、流量和客户方面的优势,除去其提供的优质服务和体验等原因外,其巨额的市场推广费用支出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2018年,蚂蚁集团的市场及推广费用高达440.28亿元,占当年营收比例的55.23%,显然这是典型的撒钱模式。不过巨额的推广费用也使得支付宝APP2018年的月活跃用户数较2017年年增长1.19亿元,从中长期来看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实际上除2018年外,2017年与2019年的市场推广费用也分别高达128.06亿元和150.08亿元。这里的推广费用主要包括向用户发放礼券、奖励及其他激励、通过合作伙伴服务及提供推广物料等进行商家的拓展及推广活动。可以看出,相较而言,蚂蚁集团在广告等方面的投入其它并不多,主要还是市场推广费用。

  六、蚂蚁集团的未来展望

  (一)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浙江融信金融控股

  2020年9月央行印发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蚂蚁集团的招股书则显示,其将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这意味着蚂蚁集团从事金融活动的牌照子公司股权将会陆续划转至浙江融信金融控股名义。

  这些子公司包括网商银行、重庆蚂蚁商城小贷和重庆蚂蚁小微小贷、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天弘基金、国泰财险、基金销售等等。同时这也意味着后续蚂蚁大家族将会形成“阿里巴巴集团、蚂蚁科技集团以及融信金融控股集团”三足鼎立、相互协同的局面。

  (二)上市后市值将超过2.10万亿,取代茅台成为市值一哥

  2020年10月26日,蚂蚁集团公布了其IPO定价,即A股科创板为68.8元/股,H股为80港元/股,同时根据其招股书,蚂蚁集团将发行233.80亿A股、70亿H股。综合计算来看上市后蚂蚁集团的市值将超过2.10万亿元,即超过2.06万亿的茅台成为A股市值一哥,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名片。

  (三)未来业务增长非常值得期待

  1、奉行平台经营理念、贯穿的是投行思维

  蚂蚁集团从事的业务大多为轻型表外业务,其主要提供流量、场景与客户,大多业务的开展不需要自身提供资金来源,其盈利来源主要依赖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支付结算、信贷投放、资产管理与代销合作。因此蚂蚁集团本身的经营理念是平台理念,贯穿的是投行思维。

  2、表外资产已是表内资产的20倍以上,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在高位水平

  事实上这种业务模式能够带来的效益实际上是非常可观的,如目前蚂蚁集团的总资产规模虽然刚刚超过3000亿元,但其创造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分别高达725亿元和219亿元,而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却高达4.10万亿、信贷余额合计达到2.10万亿,也即蚂蚁集团的表外资产已经是表内资产的20倍以上。

  未来业务增长还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而这一结论可以有数据层面的支撑,如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会由2019年的8.77亿增至2025年的11亿、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将会继续保持增长、保险市场需求空间仍然很大、消费信贷和小微信贷规模还将持续增长以及中国数字支付交易金额增长空间依然很大等等。

  3、与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容、合作空间也会不断加大

  特别是如果考虑到目前蚂蚁集团旗下服务超过10亿的年活跃用户和超过8000万户商户以及后续每年的客户数量,则可以发现后续仍然能够带来较为可观的业务上量,这些业务上上量均需要合作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撑。

  进一步,如果考虑到商业银行93-95%的资产负债率,则目前蚂蚁集团2082.62亿元的净资产,大致可以支撑4.17万亿的资产投放,随着每年净融资规模和内涵利润留存资本的补充,则每年可以支撑5000亿左右的资产新增。这也意味着与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容、合作空间也会不断加大。

  七、蚂蚁怕什么?

  在展望之后,我们还需要特别指出蚂蚁集团对未来并非没有忧虑,虽然其在招股书中详列了15种风险,但终归来看,大致有两种风险可能最值得关注,即政策层面对蚂蚁集团相关业务的扰动以及合作金融机构的自主性提升。

  (一)金融相关政策的扰动

  由于蚂蚁集团的盈利大多源于其开展的金融业务,因此金融相关政策的扰动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而这直接关系到业务开展的连续性与深度。目前来看影响比较大的政策包括《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等,这些会显著增加蚂蚁集团业务运作的合规成本。

  特别是蚂蚁集团的合作金融机构也会受到一系列监管要求,这些同样会对蚂蚁集团产生影响,从而限制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如如更严格的资本要求、风险权重要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限制对单一平台的依赖程度、收紧操作标准、限制整体债务余额等等。除以上外,蚂蚁集团受到政策层面的影响还包括反洗钱、网络安全、外汇管理、消费者保护、跨境贸易、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投资活动、欺诈嫌疑以及境内外监管环境差异等各方面的扰动。

  通过以上分析也许我们能够明白老马在外滩金融论坛上的讲话了。

  (二)金融机构自主性的提升

  金融机构与蚂蚁集团开展全方位合作主要是借助蚂蚁集团的场景、流量与客户优势,如果后续金融机构在之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改善,则其自主性也会明显提升,如合作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可能就收费商业条款重新谈判、减少在蚂蚁相关平台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等。

  以上两个忧虑的解决路径终归是蚂蚁集团本身要保持在场景、流量和客户方面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而这需要技术基础设施和研发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以增强技术能力、发现新市场机会、开拓新市场以及推出新产品及服务,避免用户、商户和合作伙伴的流失以及平台交易活跃度和用户参与度的下降。实际上这几年蚂蚁集团的研发支出基本稳定在其营业收入的7-9%的水平,这应能说明问题。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能力范围内选最好”,这句话广泛传播的程度,也许不亚于某些洗脑广告词,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最早听到这句话时,我也颇为认同,甚至在接触“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理念之后,都没有太过怀疑,直到近期,才慢慢反思,意识到其中的蹊跷之处。

“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这句话大概出自黎贝卡,她的公众号高居时尚类榜首,有几十万关注者,被粉丝奉为“买买买教主”。黎贝卡的带货能力很强,与许多大牌联名产品都大获成功,连100辆定制甲壳虫都能在4分钟内售罄。黎贝卡算是独立成功女性的代表,自媒体事业腾飞后她在广州市中心入手了230平米的豪宅,29平的衣帽间可以放下150双鞋和70个包,这或许是不少女生梦想中的生活吧。

黎贝卡的公众号我关注过一段时间,从评论中能看出,她本人的勤奋、积极、乐观、上进激励着不少粉丝,生活方式和态度也感染着许多人,不过这些改变不了公众号“买买买”的定位,毕竟没有粉丝买单,哪里来的广告费和转化收入呢?在消费的语境下,给自己最好的,几乎等同于给自己买最好的。购物花钱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不开心了,逛淘宝买衣服吧;高兴了,买堆零食吧;发奖金了,买个包犒劳自己吧;过节了,送自己个礼物吧,总而言之,对自己好,就是舍得给自己花钱。记得黎贝卡公众号有一期是年终奖怎么花的,不少粉丝都晒了自己买的包,有趣的是,很多人会用“投资了XX包”这个说法,什么时候消费和投资还挂钩了呢?

能力范围内选最好这句话概念模糊,能力范围内该如何界定? 这点很容易产生误导,让人觉得能力范围等同于负担得起。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8万元,北京上海最高,也不过6万元。开创先河的苹果手机在许多人心中除了贵没有缺点,花一个月工资或分期付款买iPhone是稀松平常的事, 在2015年顶峰时期,苹果占据了中国手机市场一半的份额 ,与一些发达国家无异。对比一下,2018年英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6万英镑,英镑对人民币的汇率是8.7,而一万元iPhone XS在英国售价约1000英镑。我们的消费,是不是比收入升级得快了一些?

工薪阶层的收入约等于工资, 消费却涉及到方方面面: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和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国家统计局的消费类别划分)。不管是购买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衣服鞋子、护肤产品,如果本着“能力范围内选最好”的原则,很容易超出原本的预算,即使是不起眼的小件商品,叠加起来也不是小数目了。又或者,月入一万不用负债也能负担2000的吹风机,但这种能力范围内的选择,真的合适吗?

消费的大路笔直坦荡,18年我记账几个月,发现月支出远远高出自己想象。当时我自以为深得极简奥义,按照网上的清单扔掉了一堆东西,是呀,不是要以是否怦然心动为筛选标准吗,那些略显陈旧、稍有瑕疵、不够精致的物品,怎么看怎么碍眼,完全不符合极简的审美。我致力于拥有“少而精”的物品,每件新入手的东西,都慎重挑选,因为品质高才用得长久嘛。买了无印良品20多元的皂盒,谭木匠100块的梳子,优衣库500块的羊绒衫、思加图1000元的靴子,这些完全谈不上昂贵或者奢侈,每一件都能找到入手的理由,可是,追求“更好”消费品的执念,最后只会抵消收入的增长,让银行卡余额寥寥无几,在大城市租房的我,依旧一贫如洗。

后工业化时代,最不稀缺的就是商品,小到一根胸针、一条毛巾、一只钢笔,只要你愿意花钱,都能找到质量更高、设计更好、性能更佳,当然也更昂贵的产品,这条路是没有终点的。

对自己好,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消费最简单直接,但回报率很低。在能力范围内,购物有很多种选择,但不妨转变思维,不役于物,转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工作能力,这才是极简的初衷吧,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在物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Photo Credit: Alex Loup

  近年来,一些青年在身体亮起“红灯”后开始关注养生,并在短视频平台上尝试分享养生经验,有些人由此还找到了创业的新方向,在收获关注的同时也获得收益。如何在养生赛道上越走越远,也成为他们绕不开的话题。

  ——————————

  从“脆皮青年”到养生博主,这种身份的变化正发生在一些年轻人身上。

  科科在互联网公司从事运营工作,同时也是一名养生博主。此前,她是典型的“脆皮青年”——因为工作需要面对电脑久坐,颈椎、腰椎等部位先后发出“警报”,“有一段时间晚上睡觉,腰疼到没法接触床面。” 科科说,每当这时她都会产生健康焦虑,为此买了十几本书,一边学习养生一边分享。不到4个月的时间,她已经在短视频平台上积累了2.6万粉丝。

  网络平台上,像科科这样的养生博主还有很多。他们在身体亮起“红灯”后开始关注养生、分享经验,有些人由此还找到了创业的新方向,在收获关注的同时也获得收益。

  不过,如何从“半路出家”到在养生赛道上越走越远,也成为他们绕不开的话题。

  走上养生路

  点进科科在小红书平台上的账号主页可以看到,她分享的内容主要以“黄帝内经”和“中医养生”两个话题为主。“这两个IP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会自带一定流量”。

  在她分享的内容中,养气血、减肥、变美等话题数据相对更高一些。最热的一条内容是“中医瘦身知识”,目前点赞12万、收藏10万,1300多个网友在评论区打卡、提问、分享心得。

  事实上,“变美、变健康”也是目前许多平台养生领域里最受关注的话题,相关内容往往拥有着不错的流量,因此很多养生博主都会朝着这个方向输出经验。

  “爱养生的30+姐姐逆袭中”,是佳佳在平台账号中的简介,3年的养生经历给她带来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改变。看得见的是肤色、脸部轮廓的变化。“看不见”的改变,用佳佳自己的话说则是“整个人更加坚定”。

  去年9月底,她开始分享自己的经历,不到半年收获了2000多个粉丝。而面部状态、身材体态的对比照发出后,让很多粉丝觉得她是“真实的养生博主”。

  24岁的在校生小包是这些养生博主的忠实粉丝。受家人和朋友影响,她很注重健康养生,经常会在网络平台搜索八段锦、养生操、穴位按摩之类的内容,了解如何通过饮食改善情绪、怎么合理安排运动等。小包认为,这帮助她学习了更多的健康知识,并且养成了可以具体执行的行为习惯。

  小红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11月到2023年6月,医疗健康月活跃用户数从0.84亿增长至超1.4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该平台搜索“养生”这一关键词,结果显示有“1448万+”篇相关笔记,两小时后这一数据增长至“1473万+”。

  唐嘉翼的养生博主之路更像是一场“治愈”。2013年,为了护理瘫痪在床的父母,他开始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后来,他尝试在网上分享护理病人的方法和感受,“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视频发出后,很多网友私信咨询护理的细节,唐嘉翼就结合自己的经验讲解“什么时候喂水、什么时候翻身”。

  长期和病人、家属打交道,唐嘉翼发现很多病一旦患上,就需要一直治疗和护理。为了“让更多人不得病”,他慢慢思考输出预防疾病、健康养生的内容。

  他会仔细翻看后台每一条私信,其中有抑郁症患者,也有癌症患者。2022年夏天,一名粉丝通过私信找到他,寻求减轻身体疼痛的方法。后来,唐嘉翼才知道这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彼时只有32岁,“求生欲很强”。除了分享止痛方式之外,他还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一年半后这名粉丝去世,这番经历也让他意识到“不能虚度眼前光阴,要好好珍惜生活”。

  内容流量得以变现

  周博慧从去年7月开始运营养生账号,此前她在产后恢复阶段出现掉头发、皮肤发黄、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身体状况。慢慢寻医调理恢复后,她将自身经历和养生技巧分享至网络,收获许多网友共鸣。

  她基本保持日更,内容涉及养生操、补气血、养心肝脾胃等方面,多为2至3分钟视频。粉丝中新手妈妈居多,通常会咨询产后调理技巧。周博慧说:“她们有时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多是找我来倾诉情绪。”

  周博慧透露,自己短视频平台上的账号一个月就涨粉过万,涨粉速度和流量有些超出她的预期,也有商业合作找来。最初报价以甲方为主,千元左右,发展至今,商务报价已经增长至一条5位数,一个月平均会接5条商单。

  品牌方寄来的样品堆满了周博慧家的一个房间,产品涉及的领域非常丰富,包括补品、洗发水等。她说自己选品严格,会先自行试用考察效果,“家里有老人小孩,我是宝妈,涵盖了各个年龄层和需求,找来的也都算大品牌,很多产品是先寄到家里,让家人试用试吃。”

  2024年春节期间,作为受邀的十几名养生博主中的一员,周博慧参加了一家视频平台举办的直播节目。此前,她拒绝了许多MCN公司的合作邀约。今年3月下旬,一家公司以“不干涉内容和商务、随时可解约”为条件,吸引了周博慧与之签约。接下来他们将开启直播业务,“这也是发展趋势,我们顺势而为”。她介绍说,直播主要带大家“食和补”,会有带货环节。

  现在,周博慧的粉丝量已经达到27万。账号“成长”到现在,她最看重的是创新,“大家都是真心换真心,如果只是抄一抄、套用别人的东西,火的应该是别人,怎么会是你呢?”

  自2020年以来,唐嘉翼已经发布了550余条视频,最火的一条点赞量达到5万次,仅在某一个短视频平台的粉丝量就已经超过25万人,目前账号收益“还是很可观”。

  当下,他开始尝试从粉丝需求、季节节气等方面策划内容选题。唐嘉翼觉得自己的分享已过了瓶颈期,目前不再追求流量和数据,视频内容除了满足商家需求之外,也更加注重正确的引导,“只要能帮助到某一类人群,哪怕只有5个点赞也足够了。”

  对于养生博主们来说,账号的粉丝量和互动数据是与商务合作方议价的参考标准。目前网络平台中还有大量处于尾部的养生博主,他们或是“佛系”运营、不急于变现,或是小心翼翼探索着商业化路径。

  毕智豪就自称“佛系”博主,他和妻子从2023年9月起共同运营的养生账号目前有1.4万粉丝。他们没有签约专业公司,需要自己筹划选题、运营和对接商务,没有硬性更新要求,一个月接商务的收益在2000元左右。

  这两年,佳佳考取了和健康管理师相关的证书,希望借此打造差异化人设。未来,她计划着在养生领域深耕,创建属于自己的养生社群,“只是商业模式还需要推敲。”

  科科仍以分享养生内容为主,作为对抗“互联网35岁天花板”的副业和兴趣所在。对于直播带货,她抱着谨慎态度,一方面对粉丝负责,另一方面目前也没有充足的能力和时间。她说,“未来若有专业人士指导和合作,也很乐意尝试开店、创立品牌。”

  “养生”内容如何科学准确

  抖音生活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抖音平台用户中24-40岁人群最关注健康养生相关内容。2024年前两个月,健康养生类团购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97.76%,购买人群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30岁占比最高。

  “‘养生热’带来‘产业热’,这是必然的。”北京健康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潘越用“井喷”形容当下健康养生行业的发展,“养生环境营造、公共场所改造和穿戴设备、健康生活产品等都在快速发展。”

  而面对养生“产业热”,特别是网络平台的养生“科普热”,一些专业领域的博主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叶冠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三年级学生,他所在的导师团队运营着一个中医科普公众号,经常会发布一些健康养生知识,但是阅读量通常只有几百次。

  他发现,许多专业医护人员其实缺乏精力做网络科普视频,这需要大量的投入且不一定很快带来收益,而当下有人专门做短视频博主,在视频制作的创意和传播效果上可能更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在她看来,专业医护人员作为“国家队”,“既要有专业性,也要理解自媒体,平视而非说教的话语体系更具有突破圈群的穿透力。”她认为,网络平台养生博主的出现,对公众提高健康信息认知、促进健康行为产生都有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周敏也发现网络养生博主在分享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等一些不良现象。叶冠成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举例说,安宫丸是一种救急用的中药,价格不菲,一粒可达七八百元。但在有些宣传中,出现“立春吃安宫”“谷雨吃安宫,赛过开药方”等说法,“把安宫丸推成一种保健品,这是非常有害的。”

  有消费者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袒露心声,“自己在网上购买的很多养生产品,并不清楚是否真的有效,也不知博主们分享的养生妙招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促进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周敏建议,公众要注意甄别、筛选健康信息,“但公众媒介素养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明显提高”,所以更重要的是养生博主们要注意信息分享的真实、准确,网络平台要加强审核。

  北京市养生协会秘书长郝立军对健康养生行业的从业者发出提醒,“我们在提出一种养生手段时,应该注重科学性与差异性。在传播过程中,也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避免夸大其词或误导受众。”

  周博慧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的账号目前没有专业认证。她正在学习中医知识,准备考“中医师承证”,从而获得专业认证。

  来自设计专业的唐嘉翼,选择跨专业学习中医相关知识。他把自己定义为“功课型博主”——“大家想知道什么养生知识,我会帮大家去找、去查、去搜,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学习进步。”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科科、佳佳、小包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席聪聪 李思 戴纳 记者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09日 06 版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