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新规下 银行卡业务的转型与升级
文|叶正祥 张玉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对银行卡业务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系列新规对银行卡业务带来了较大挑战,令大部分银行普遍采用的“追求发卡量,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银行卡业务发展模式难以维继,急需升级转型。
为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践行普惠金融 ,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对银行银行卡业务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主要包括:
2015年11月13日, 银监会下发《银监会关于银行业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工作事项的通知》,规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同一客户在同一商业银行开立借记卡原则上不得超过四张。
2015年12月25日,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通知将银行账户分为Ⅰ类账户、Ⅱ类账户和Ⅲ类账户,其中Ⅱ类账户和Ⅲ类账户不能取现,不提供实体介质。
2016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人行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规定自 2016年9月6日起执行刷卡手续费新政,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整体大幅度下降。
2016年9月30日,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犯罪的相关通知》,要求自2016年12月1日起,同一客户在同一银行只能开立一个I类账户,Ⅱ类账户和Ⅲ类账户经当面验核身份的,可以配发银行卡介质。 银行对本行行内异地取现、转账等业务收取手续费的,应当在通知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实现免费。
从整体看,系列新规对银行卡业务带来了较大挑战。目前,大部分银行普遍采用的“追求发卡量,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银行卡业务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急需升级转型。
银行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外部监管部门系列新规对银行卡业务,尤其是借记卡业务的发展,至少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 发卡量增幅将趋缓
过去几年,各家银行的银行卡发卡量增速,大大超过同期客户数的增长率,新增发卡量主要来自存量客户的重复覆盖。
以笔者所在分行为例,每年借记卡发卡量中至少有2/3由老客户带来,真正由纯新客户带来的发卡量不足1/3。而监管部门对客户在同一银行I类账户的开户数量限制后,一方面,预计银行新增发卡量的增长率将大幅度下降,甚至存量卡也可能面临“销户潮”,通过发卡量增长带动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无法持续。另一方面,银行会珍惜宝贵的发卡额度,希望客户在本行开立的唯一Ⅰ类账户是客户日常产生生活资金的主要账户,因此,各大银行对客户基本户的争夺,将持续加剧。
不仅如此, 除了利用银行卡为介质刷卡支付和取现以外,未来利用手机、指纹和刷脸等方式实现支付和取现等功能,将更加普及。尤其是在小额、高频交易场景,传统银行卡支付 可能将逐渐退出市场,实物银行卡甚至可能会消失。当然,各种支付介质背后的银行账户依旧会存在,改变的只是支付方式。
2. 中间业务收入将持续下降
目前银行银行卡类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工本费、年费、消费回佣和汇款取现手续费等。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对客户开户数量将限制,对客户在银行唯一账户和社保等特殊账户应减免工本费和年费等费用,因此银行卡工本费和年费收入将下降。
2016年9月6日后刷卡费率调整后,一方面刷卡整体手续费率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贷记卡刷卡手续费不封顶导致部分商户拒绝贷记卡刷卡,因此银行卡消费回佣收入也可能出现下降。2016年12月1日后,本行异地汇款取现手续费减免实施后,银行汇款和取现手续费将大幅度下降。这些政策和规定,对银行卡各大主要收入来源均产生负面影响,预计银行卡类中收增长将趋缓甚至下降,在银行整体中收中的比例和地位,也将有所下降。
3. 客户服务要求提高
人民银行出台的“ATM 转账延迟24小时到账 ” 、“ 开户后6个月内无交易账户暂停非柜面服务”等规定,虽然对防范电信诈骗等将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会使得大部分正常转账需求的客户资金不能及时到账,给客户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容易引发客户投诉。
因此,银行在事先宣传提示,事后应急预案及客户安抚服务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4. 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央行通知中规定,对于电信欺诈事件等,要倒查银行等机构的责任落实情况,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将给予相应处罚。这对银行落实开户身份核实、开户数量限制和汇款风险提示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系列新政也对银行卡业务发展带来一些机遇:
① 新政将进一步提升银行相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风控和安全优势,加强对银行支付结算的信任。
② 刷卡手续费政策新规,将基本杜绝第三方支付公司惯用的套用 MCC码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支付等公司的监管,也将趋紧,使得银行在重新争夺传统支付市场方面获得机会。
③ 客户开户数量限制和系列收费减免,将倒逼银行改变目前银行卡业务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促进银行卡业务转型升级。
银行卡业务如何转型发展
根据银行卡业务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人行和银监的系列新规影响,笔者认为银行应重点在以下方面推进银行卡业务转型升级。
1. 业务发展定位方面
根据银行卡业务发展趋势,建议银行卡业务应着眼于账户、客户维度布局、业务发展。未来银行卡业务在银行的个人业务发展中应承担的角色,以及对全行价值贡献,将从发卡量和中间业务收入,转而主要体现以下在3个方面:
① 获得支付结算资金流,进而获取相对低成本的支付结算资金沉淀;
② 拓展基础个人客户,提升个人客户黏性;
③ 整合行内外资源,搭建支付结算场景和生态圈。
对于银行来说,不仅要加强个人金融部、信用卡业务部和电子银行部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统筹线上线下支付,搭建支付结算生态圈,积极拼抢结算资金流。还要大力加强对Ⅱ类和Ⅲ三类账户的重视程度,搭建“一二三”类账户体系,增强Ⅱ类和Ⅲ三类账户对客户引流作用。
而且,银行还要改变目前银行卡普遍存在“一卡一功能”的产品模式,坚持从客户维度出发,设计开发银行卡和支付结算产品,让各类价格优惠和非金融增值功能,支持加载于存量银行卡。
2. 考核激励方面
考核激励是业务发展的“指挥棒”,对促进业务转型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卡业务考核指标和买单激励对象,应根据业务发展趋势做相应改变,从全量发卡量和中间业务收入等维度,逐渐向4个方向转型:
① 应重点考核和激励有效账户(比如卡内存款5000元以上账户)和基本账户(比如代发工资账户和 CTS 账户)新增,提高客户质量。
② 应重点考核和激励客户新型支付方式(比如云闪付、二维码支付等)覆盖率,提高客户黏性。
③ 应重点考核和激励银行卡消费额和交易量等指标,提升支付结算资金流获取能力。
④ 应重点考核和激励支付结算生态圈建设,提升基础客户批量拓展能力。
3. 新型支付技术追踪方面
新型支付方式、业态和方式,让支付结算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产品。在这方面,银行应充分学习借鉴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做法和经验,从客户支付结算场景出发,去开发相应的银行卡等支付结算产品,而不是先推出产品,再去寻找使用场景。
因此,银行应积极跟踪最新的支付结算方式,从客户日常小额、高频的支付场景出发,大力研发手机、指纹、刷脸等新型支付方式。除此之外,银行也要积极发展Ⅱ类和Ⅲ三类账户,以及Ⅱ类和Ⅲ三类账户的使用场景,建设Ⅰ类、Ⅱ类和Ⅲ类账户协调发展的账户体系。
4. 客户营销服务方面
银行卡业务的服务营销,应从单卡维度向客户和账户维度转变。银行除了要积极应对开户数量限制的规定,关注客户基本户,加强对代发工资、CTS等个人客户基本账户的拓展。还要利用刷卡手续费调整后第三方公司失去价格优势的契机,抓住时间窗口,做好存量商户走访和新增商户营销,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营销精细化水平,从第三方支付公司那里拼抢客户。
另外,做好ATM转账延时入账的宣传,以及特殊客户应急预案制定,尽量减少对正常转账客户的影响,对提升客户体验也很有帮助。
5. 风险控制方面
在风险控制方面,银行应高度重视央行对电信欺诈案件的责任倒查机制,通过人防和机防相结合,做好银行卡业务风险防控。尤其是在客户开户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做好身份核查,对可疑客户要重点核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客户坚决拒绝开户。在客户转账支付环节,要进一步做好客户风险提示。如若遇到欺诈情况,在发生后,要及时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紧急止付和账户冻结,努力帮助客户减少损失。
而且,银行还要及时按照人行要求,做好ATM设备升级改造。并尽快实现对客户开户数量自动统计,进而实现对超限开户客户的提示和系统控制。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