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圆明园遗址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世人揭示了这座昔日皇家园林的辉煌与沧桑,2024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再次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文源阁的建筑布局,还发现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新遗迹,为圆明园的历史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的西北部,原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典籍,文源阁不仅是清朝皇家藏书的重要场所,也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和命名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和布局都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精致与宏伟,自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文源阁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为了一片废墟。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从今年8月开始,经过数月的努力,考古团队在现场发掘出了宫门、御路、河道、供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其中多项是最新发现,这些遗迹的发现不仅为文源阁的复原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了解清朝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团队首先明确了宫门、藏书阁、碑亭、月台、趣亭、围墙等建筑的具体位置,通过细致的勘探和发掘,这些建筑遗迹逐渐显露出来,为我们勾勒出了文源阁的整体布局,特别是藏书楼东侧“文源阁记”碑亭基址处的剖面,揭示了这些建筑是如何建起的谜题,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建筑的地基采用了复杂的工艺,先挖大基槽,底部打地钉防止下沉和移位,再平砌石板,砌磉礅和垒条形基础,并在磉礅和条形基础之间夯入三合土,以确保建筑的稳固,这种精益求精的建筑工艺,充分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尊贵与考究。
除了建筑遗迹,考古团队还首次发现了完备的供排水设施,文源阁作为藏书楼,防火措施至关重要,院落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大型水池,一方面可供观赏,另一方面便于取水救火,以往的研究人员虽然初步判断这里的水是活水,但并未发现明确佐证,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找到了多处通道,并确认院外河流内的水通过地下供水涵洞流入院内的水池,以备蓄水和救火使用,在围墙南侧发现了三条排水沟,在南墙底下发现了一个地漏,整个院落的水会通过这个地漏排到前面的河里,这一完备的供排水系统,不仅确保了水池中的水是活水,还保证了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取水救火,体现了清朝皇家园林在防火措施上的周密考量。
考古团队还重现了文源阁原始地面上的道路系统,通过发掘,路面上大量不规则的石块显露出来,构成了整个文源阁院落内的道路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设置了多处“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这样的结构在以往的图示材料中未曾出现,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文源阁道路系统的认识,也为我们了解清朝皇家园林的交通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与发掘工作同步进行的还有相关文物出土工作,目前已采集到各类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最重要的是一些琉璃构件的出土,黑色琉璃瓦的出土印证了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文源阁藏书楼是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剪边”的真实性,还出土了带有嘉庆官窑戳记的黄色琉璃瓦,证明在乾隆之后,历朝对文源阁都进行了不断的修缮,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为我们了解文源阁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清朝皇家园林的修缮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自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这座昔日辉煌的皇家园林便成为了一片废墟,虽然历经多次修复和考古发掘,但圆明园的伤痕依旧历历在目,这段沉痛的历史记忆如同不灭的烙印,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这些新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文源阁遗址的神秘面纱,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布,相信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座昔日皇家园林的辉煌与沧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